DSC_6326.JPG

成都市自挖掘出金沙遺址看來,到現今至少有3200年,自古就是西南

地區繁榮的地區,曾是蜀漢、成漢、前蜀、後蜀政權的都城,文化

存豐富,光是綜合性博物館就有15座、藝術性博物館50座、歷史性

博物館有17座,歷史的城市成就豐富的資源,當然一窺四川博物院,

多少了解這地區的人文史蹟。

PS這裡是免費參觀,台灣人持台胞證即可進入參觀。

DSC_6380.JPG

2009年四川博物院座落於成都浣花溪公園旁。 展廳數量達14個,

包含書畫、陶瓷、青銅器、民族文物、工藝美術、藏傳佛教、

萬佛寺石刻、張大千書畫、漢代陶石藝術10個常設展覽

還有4個臨時展廳,看這個廣告就知道臨時展覽是海賊王了。

DSC_6447.JPG

首先從藏傳佛教文物館參觀,因四川是中國的第二大藏區 收藏的

藏傳佛教文物十分豐富。這些文物反映了一千多年來佛教文化在

藏族地區的發展,且滲入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

風俗習慣中,成為藏族廣泛信仰的宗教,

DSC_6327.JPG

DSC_6331.JPG

長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傳入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

門巴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西藏、四川、雲南、甘肅、

青海、新疆、內蒙七省流傳,並傳入錫金、不丹、尼泊爾、

蒙古人民共和國及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國家和地區。

DSC_6333a.jpg

DSC_6342.JPG

DSC_6344.JPG

萬佛寺石刻館

萬佛寺位於成都市西門外通錦橋,相傳建於東漢延熹(公元158—167)年間,

是成都著名古剎,從南朝至明代的千餘年間,香火連綿不斷。根據文獻

和出土造像題記,南朝時名安浦寺,唐代名淨眾寺,明代又名萬佛寺。

DSC_6364.JPG

萬佛寺遺址自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出土以來,先後四次出土

了大批石刻造像,約二百餘件。其中,有兩次出土的造像大多為

四川博物院收藏,內容有佛像、菩薩像、造像碑、造像龕、伎樂像

DSC_6352a.jpg

以下看見的佛像石雕,大都身首分離,探究原因無他,只因為清末百年來的戰亂

,引起他國古物學家的覬覦,被分開帶離中國,之後,再陸續買回國內珍藏,

真是悲痛的歷史。

DSC_6357.JPG

DSC_6360a.jpg

DSC_6365a.jpg

DSC_6368a.jpg

DSC_6372.JPG

西蜀神韻室展出四川民族精選文物,包括彝族、藏族、羌族、

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十四個世居少數民族工藝品、

宗教器物、服飾、生活用品、日常用品、工具、樂器、武器等

DSC_6377.JPG

DSC_6386.JPG

上圖是刺繡,下圖是漆器與玉器

DSC_6389a.jpg

皮影戲也是民族工藝之一。

DSC_6396.JPG

中國有四大名繡,分別為江蘇「蘇繡」、湖南「湘繡」、

廣東「粵繡」、四川「蜀繡」2006年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DSC_6400.JPG

蜀鏽以相當細膩手工細針繡出國畫般的韻味,一幅作品要好幾個月才能完成。

DSC_6401.JPG

DSC_6405.JPG

上圖是蜀錦的早年織布機,下圖是象牙雕刻,細膩非常。

DSC_6409.JPG

DSC_6412a.jpg

鼻煙壺也是展覽之一。

DSC_6416.JPG

DSC_6420.JPG

大山回響四川民族特色展出,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風俗、禮儀,

凝聚民族文化情結,具有獨特悠長的藝術韻味,展現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

DSC_6421.JPG

DSC_6424.JPG

羌族自稱爾瑪,總人口30萬。有口語,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

獨特的民族傳統生活文化與巫覡宗教,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別神。

DSC_6426.JPG

DSC_6428.JPG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語的民族,自稱「博巴」,

人口約630萬餘人,主要信奉藏傳佛教,藏族文化悠久、燦爛而獨特,

藏醫藥、藏曆、歌舞、唐卡、金銅佛像等都獨具特色。史詩《格薩爾王傳》

熱貢藝術藏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DSC_6433.JPG

DSC_6439.JPG

DSC_6442.JPG

DSC_6445.JPG

苗族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中國大陸有苗族9,426,007人,占苗族總人口

的70%以上,為中國第五大民族,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省份包括貴州、

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

DSC_6446.JPG

巴蜀青銅館,收藏有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新繁水觀音、

巴縣冬筍壩、昭化寶輪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

、重慶涪陵小田溪、新都馬家鄉、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縣

、宣漢縣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銅器。

DSC_6450.JPG

DSC_6451a.jpg

DSC_6456a.jpg

DSC_6459.JPG

巴蜀青銅器最普遍的是青銅鋒刃器,其上多有特殊文字的銘文

並鑄出手心、花蒂、虎、鳥等形狀的符號。

DSC_6466.JPG

DSC_6474.JPG

DSC_6475.JPG

陶瓷館, 從古樸的大溪彩陶、生動的漢代陶塑、多彩的宋三彩俑

到別具一格的青羊宮窯、邛窯、玉堂窯、廣元窯、磁峰窯、琉璃廠窯

……,展示出巴蜀陶瓷自然質樸的魅力。

DSC_6482.JPG

DSC_6483.JPG

DSC_6485.JPG

DSC_6486a.jpg

DSC_6488.JPG

DSC_6491.JPG

DSC_6495.JPG

DSC_6497.JPG

DSC_6498.JPG

上圖是青花瓷,下圖是琺瑯器

DSC_6500.JPG

DSC_6505.JPG

下圖是五彩瓷器

DSC_6510.JPG

下圖是粉彩瓷,在雍正年間,與青花瓷是主流。

DSC_6511.JPG

DSC_6514.JPG

以下是窖藏瓷器,獨特的巴蜀陶瓷魅力。

DSC_6521.JPG

DSC_6523.JPG

張大千書畫館收藏了大量張大千先生畫作,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200餘幅,四川博物院收藏了183幅。

DSC_6531.JPG

DSC_6532.JPG

張大千先生在敦煌時間有限,絕大部分是未完稿,他將臨摹的

畫作帶回四川後,先後折疊裝箱輾轉存放於昭覺寺、沙河村等地。

1963年,張大千先生家人將該批文物正式捐贈四川博物院收藏至今。

DSC_6538.JPG

DSC_6535.JPG

DSC_6537.JPG

這裡展出張大千的繪畫歷程,從臨摹寫真到第二單元清逸俊雅寫意

第三玉印珠輝用印拾零,第四悟道山水畫,最後領悟山川靈氣,

胸中自有丘壑的傳神畫作。

DSC_6543.JPG

DSC_6546.JPG

書畫館展出 從唐代開始以來的畫作,這些外地畫家隨唐玄宗、唐僖宗

避亂而來,也給四川的書畫藝術帶來了興盛的景象。

DSC_6550.JPG

DSC_6551.JPG

唐乾元(公元758年)到宋乾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國

公元1736到1946年)這兩段歷史時期的川籍和在川的外籍書畫名人達1100多人

,由此給四川留下了無以計數的書法名畫。抗戰時期,四川作為大後方,

又匯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名人和藝術家,再次掀起了近代藝術的大潮。

DSC_6553.JPG

DSC_6557.JPG

DSC_6558.JPG

DSC_6561.JPG

DSC_6562.JPG

DSC_6566.JPG

DSC_657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