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618.JPG

相傳2000年前由李冰父子整治的都江堰,成了世界上年代最久、

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說是神話,卻是留存於世的堰堤,

連科學家也嘖嘖稱奇,這種「無壩引水」,讓江水自動分流、

自動排沙、流量自動控制,解決水患,使得成都平原從此成為

「天府之國」,而今的都江堰有「活的水利工程博物館」美譽。

DSC_6621.JPG

來到大門口,一座古意盎然的[南橋]跨於江上,雕梁畫棟、仿古廊橋

最是吸睛,看不出來,它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 給震壞了,短短150天內

,耗資500萬人民幣,100多位能工巧匠,原貌原風格再創造出現今的風貌。

DSC_6628.JPG

橋身總長67.5公尺 寬13.4公尺 高達12.7公尺,真是高大又華麗的一座橋,

只給行人步行,不能行車,聽說橋對岸是[都江堰市]的老城區 河岸邊

叫作 [夜啤長廊] 也是新疆人聚居的地方,也因此有不少烤羊肉串及

清真小吃攤和四川道地小吃。

DSC_6633.JPG

園區入口就是「離堆公園」,會看到有一座噴水池上放著幾根鐵器,

這就是當年李冰用來測量水位的「臥鐵」、 「榪槎 ,  現有的四根

臥鐵分別在明萬曆、清同治、民國16年、1994年埋下,仍在河床原處,此為複製品。

DSC_6642.JPG

「堰功道碑記」紀錄李冰以來各朝代整修,以致千古不廢,於公元20002

都江堰名列世界遺產名錄,而「堰功道」像是迎賓大道,名園設計,

花木扶疏,還有從諸葛亮到丁寶楨12位整治四川功臣石像,真像是走入歷史江流之中。

DSC_6643.JPG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光緒二年(1876年),署理四川總督,維修都江堰。

DSC_6645.JPG

↓強望泰(1793年-1844年),道光七年(1827年)出任成都府水利同知,

管理都江堰十餘年。每年淘灘作堰,使灌區14州縣旱澇無患,人民安居樂業。

DSC_6646.JPG

阿爾泰乾隆朝升任四川總督提議整修水陸道路修築都江大堰獲得乾隆帝准許

DSC_6649.JPG

施千祥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佥事,主管水利。 他主持大修都江堰中

,採用鐵石結構, 鐵牛魚嘴的建造,其藝術造型與工程技術相結合,

是都江堰史無前例的一大創舉。

DSC_6652.JPG

吉當普蒙古人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年)出任四川肅政謙訪使,

在任時主持重修都江堰。他第一個將堰體由竹籠結構改為鐵石結構,

對後世治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DSC_6657.JPG

↓盧翊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DSC_6658.JPG

↓劉熙古(903年-976年),宋太祖乾德初年(公元963年),任知成都府。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劉熙古為防止江水騰漲為災,重修縻棗堰

,百姓為褒獎其功績,在九里堤上建造劉熙古祠 。

DSC_6659.JPG

↓趙不息(1121~1187),宋太宗六世孫。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

DSC_6660.JPG

↓高儉,字士廉,唐朝初年宰相,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圖形凌煙閣,拜太傅。

DSC_6665.JPG

↓章仇兼瓊(?-750年),唐玄宗天寶初年的劍南節度使。在樂山大佛

建造者海通禪師去世後,拿出自己的官俸支持了樂山大佛的續建,

直至調任,後世蜀人很懷念他。

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均不予此人立傳,這裡面繞不過去的原因

就是:他舉薦了"楊國忠"。

DSC_6666.JPG

↓文翁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

在成都興「石室」,辦地方「官學」,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文翁在任職期間,是第一個擴大

都江堰灌區的官員 ,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後世人緬懷文翁,蜀立專祠歲時祭祀。

DSC_6667.JPG

諸葛亮治水,是在蜀漢鼎立三國時的一切作為,後人以治水為諸葛亮功績

DSC_6668.JPG

DSC_6655.JPG

「堰功道」旁還有兩側奇花異樹琳瑯滿目,讓你目不暇給。

DSC_6656.JPG

這株老樹號張松銀杏,傳說為東漢末年張松手植,至今仍枝繁葉茂,

說像一隻仙鶴,托這裡山水的靈氣,聽說還結出了果實。

三月份的銀杏樹葉全掉光,有點蕭條不耐看。按銀杏觀賞品種分類,

該銀杏屬於垂乳銀杏,可見樹幹、樹枝有向下垂生乳狀組織而名。

DSC_6663.jpg

離堆公園盡頭一座伏龍觀高聳而立, 奉祀戰國時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

兩側的大樹聽說是珍貴的金絲楠木 大殿奉李冰,後殿享二郎。

DSC_6674.JPG

伏龍觀位於都江堰段離堆北端的最高處,所以有這一座離堆石碑

DSC_6818.JPG

大殿奉有1974年在江心發現的李冰石刻雕像,相傳刻於東漢年間

(可惜沒見著),只見這一座明代時所鑄的飛龍鐵鼎。 鼎重約千斤,

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是古代鑄造精品。1978年10月移入觀中陳列。

DSC_6847.JPG

伏龍觀主要建築是三重殿宇。建築佈局是:東臨江口之關 ,

故靈基立其左;西瞻寶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正居太上之殿,中築朝真之壇。

DSC_6842.JPG

觀瀾亭上可見都江堰岷江全景

DSC_6832.JPG

俯視近觀寶瓶口的工程。

DSC_6828.JPG

走下伏龍觀,岷江一側有個枯木,竟然排是寫著商木

1987年出土,與二王廟商山古木同為夏商時期,距今3000年

DSC_6675.JPG

遙望岷江對岸老城區,古老建築整排,可惜,沒時間逛過去。

DSC_6680.JPG

DSC_6702.JPG

沿路走著過第一座紅橋,往堤岸走可就近看的寶瓶口、飛沙堰、魚嘴等三大主題工程。

DSC_6708.JPG

橋上遠看離堆上的伏龍觀,剛好在引水河道前端。

DSC_6706.JPG

瞧瞧漂亮姑娘導覽員詳細解說,還真聽得津津有味,不難理解偉大工程的智慧。

DSC_6710.JPG

DSC_6716.JPG

前往飛沙堰旁的綠蔭走道,遠觀離堆上的伏龍觀,

想像離堆的作用是在減緩水流速度,並分離江水引入另一條河道。

DSC_6717.JPG

DSC_6724.JPG

飛沙堰是內江的溢洪排沙通道,位於虎頭岩對岸,240米

堰頂高過河床2米。飛沙堰將超過灌區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

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澇;又能利用離心力將砂石排到外江,避免淤塞。

DSC_6739.JPG

從飛沙堰到魚嘴有段距離,為節省時間,在這裡有接駁車載運。

DSC_6747.JPG

DSC_6759.JPG

來到終點魚嘴處,見到對岸一座長長古橋,走在其間搖搖晃晃,名為安瀾橋

DSC_6797.JPG

安瀾橋對岸古蹟甚多,有二王廟、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臺等,

其實都在汶川大地震後毀壞再重修的,可見,大陸人對古蹟修護還真有功夫。

DSC_6757.JPG

安瀾橋俗稱索橋,橫跨岷江都江堰上。舊時以竹為纜,木樁為墩,

全長500餘米。橋始建於宋代之前,清嘉慶年間重建。

DSC_6761.JPG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位於江心,

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

主要用於行洪;內江位在東,是人工引水總乾渠,主要用於灌溉,

又稱「灌江」魚嘴決定了內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關鍵。

DSC_6801.JPG

內江寬150米,外江寬130米,利用地形地勢使江水在魚嘴處按比例分流。

水量小時,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內江以保證春耕用水;

洪水季節時,水位抬高漫過魚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內江,

使灌區免受水淹。這就是所謂「分四六,平潦旱」。

DSC_6766.JPG

一窺都江堰之奧祕,還是來這裡看看模型的解說較清楚,

上圖是書法家寫作賣字的地方,下圖古堰瑰寶就可以由圖片知曉都江堰的奧秘。

DSC_6768.JPG

DSC_6770.JPG

空拍圖與模型就是解說都江堰最佳的武器,再不懂就有點阿達了。

DSC_6771.JPG

"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 深淘至看見臥鐵為止才恰到好處

低作堰是指飛砂堰要有一定的高度,過高則水多,過低水量不足。

DSC_6772.JPG

DSC_6774.JPG

DSC_6777.JPG

另外還有茶馬古道介紹,只因為都江堰旁剛好有一條茶馬古道原路。

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都是古代商業路線,起自四川成都、雲南昆明

,終點為西藏的拉薩及東南亞等地。是內地漢族與邊疆民族地區

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在西漢時期,

也是中國軍隊對馬的需求,和西藏對茶的愛好,延續到1950年代為止。

DSC_6786.JPG

DSC_6790.JPG

這裡展示另一種珍寶,就是烏木,也叫金絲楠木,以四川材質最佳,

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木材有香氣,紋理直而結構細密,為建築

、高級家具等優良木材。北京故宮及現存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

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長陵等建築都有楠木裝修及家具。

DSC_681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