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3384.jpg

澎湖馬公市的舊名叫「媽宮」,這個名稱大家應該都熟悉吧!!

其來有自,主要是這裡的信仰聖地天后宮,聽說宋、元時數百年來

,此地居民就奉祀「媽祖」,萬曆年間稱為天妃宮,明代也稱為

「娘宮」、「媽娘宮」、「媽宮」等,似乎地位還沒天后一般高。

DSC_3372.jpg

後來,在清康熙22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澎湖

,打敗明鄭守軍。施琅認為能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

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清廷准奏,並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

致祭。隔年就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

DSC_3388.jpg

1920年日本政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從此「媽宮」成了「馬公」。

DSC_3618.jpg 

日本大正11年(1922)馬公臺廈郊商戶倡議,聘請潮州大木師

藍木負責重建工程,將天后宮改建成現在的巍峨風貌。

DSC_3604.jpg

今日天后宮係由山川殿、正殿與清風閣所組成,其間並以天井分隔

,以護龍、廊道做為聯繫,廟勢隨著地形逐進爬昇。

DSC_3547.jpg

在建築外觀上白灰的石牆,其綿延猶如山岳的稜線,搭配屋頂

的起翹,豐富了天后宮的天際線。(從側面看是依地勢而建)

DSC_3571.jpg

廟埕與三川殿交接處是多角形石階,這在台灣廟宇中為獨一無二的設計。 

有發現嗎??走上天后宮,石階怎麼有七階呢??七階代表什麼意思,

其實整個廣場走上來,總共是九階,二階暗藏在廣場上,九就代表

跟皇帝一樣至尊,因為老百姓眼中,只看見媽祖,看不到皇帝,

皇帝是官在拜的,百姓是拜媽祖的,但又怕官員、皇帝知道,所以,

技巧上的設計,讓朝拜的大官、皇帝依階而上,而且,起伏階梯,

不得不讓人低頭前進,如同朝拜皇帝般的恭敬,是不是很厲害的技術呢??

DSC_3601.jpg

護龍立面由三部份組成,水車堵的部份最頂為三弧形鵝頭,

最下是內設交趾燒,圍出的牆面以紅色刻紋灰面為底。

DSC_3588.jpg

下方交趾陶可是有故事的,因為,全棟天后宮主體是木造建築,

易遭祝融燒毀,所以須以水有關的歷史,來稍減它的危害。

 

DSC_3393.jpg

上圖以白蛇傳為故事,白娘子水漫金山寺。

下圖是三國時期,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

 

DSC_3392.jpg

DSC_3394.jpg

廟脊上的"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蚩尾」是東海上的一種怪獸,

每當其高蹺尾巴的時候就會降雨,故傳統營造匠師將其形象塑造於

屋脊上以剋制火煞,乃借其具有帶來雨水力量以保護木構建築。

DSC_3395.jpg

DSC_3591.jpg

進入廟宇通常是進入右青龍,出來左白虎。順序錯了,比較失敬吧!!

DSC_3555.jpg

DSC_3563.jpg

參與細部裝飾的匠師,有木雕師黃良與蘇永欽,彩畫師陳玉峰、

朱錫甘與潘科,都是當時台灣的一流匠師。

DSC_3560.jpg

天后宮的木雕反應近代台灣寺廟雕刻的精緻和寫實路線,多用樟木。

木匠受到嶺南畫派影響,使用內枝外葉手法做出凹凸的層次。

DSC_3551.jpg

獅座是一種傳統宗教建築中木雕構件,位置位於通樑之上,

承受著上方斗拱,架高屋頂,可傳達及分散屋頂上部重量,

有穩定結構和辟邪裝飾的功能。

DSC_3566.jpg

DSC_3528.jpg     DSC_3529.jpg

仔細看這些門扇、窗格 刺花 木雕可是意義非凡,除了富貴長春外

還有吉祥福庇、多子多孫的寓意。

DSC_3460.jpg

DSC_3422.jpg

三川殿內各種法器的陳列,莊嚴肅穆。

DSC_3432.jpg

DSC_3463.jpg

DSC_3427.jpg

正殿奉祀金面媽祖,左右護龍分別奉祀註生娘娘及當地節孝烈婦的節孝祠。

DSC_3439.jpg

DSC_3592.jpg

「垂花」是廟宇建築構件當中的一部份,形式是一個短柱子,

懸在樑的下方,目的是將屋頂傳的重量,由屋簷傳遞到龍柱以及

簷內的柱子上,因此式建築力學上的必要木構件。

DSC_3440.jpg

垂花在藝術表現上常雕成蓮花、繡花或懸吊的花籃,因此又稱「花籃」。

DSC_3448.jpg

DSC_3465.jpg

DSC_3469.jpg

台澎第一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此碑材質為花崗岩,縱高194公分,橫寬29公分。1923年,天后宮重修

後豎於清風閣外左側牆上,目前移入清風閣左室內。此碑曾經於

民國92年初遠赴台北故宮博物院參加「福爾摩沙:17世紀的台灣、

荷蘭與東亞」特展,後台南「王城再現」借展,是此碑第一次離開澎湖 

DSC_3481.jpg

DSC_3492.jpg

DSC_3495.jpg

「與天同功」匾是康熙皇帝加封天后時留存,因年代久遠,重修

四、五次,不論真假,似乎還有它的意義存在吧!!

DSC_3513.jpg

DSC_3524.jpg

DSC_3561.jpg

離開天后宮,當然就逛逛後方老街景,街景除商業化外還有一些藝術化。

DSC_3573.jpg

萬軍井過去叫做大井,關於萬軍井的由來說法是施琅率艦隊遠征

澎湖與明鄭海軍交戰,途經澎湖兵將疲憊不堪,又缺乏飲水,

施琅以皇帝賜予寶劍戮地成井,解決數萬兵馬飲水之急的傳說。

DSC_3572.jpg

四眼井,俗稱為「四孔井」,居民利用花崗岩板覆蓋井面,做為

汲水平臺,設四個取水孔,讓多人同時取水,以維護汲水秩序。

DSC_3583.jpg

DSC_3622.jpg

澎湖天后宮可是全台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足稱天后宮,台灣

本島各地天后宮,其實都是拜媽祖的廟,唯一被皇帝封為天后宮,

只有澎湖這一處,有空來澎湖,真的值得走一回,探探過去歷史,

考究這些古文物,絕對不虛此行。

DSC_3367.jpg

上圖這一條街景,似乎被整建的有點古意,又好像太新,不搭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