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公市的舊名叫「媽宮」,這個名稱大家應該都熟悉吧!!
其來有自,主要是這裡的信仰聖地天后宮,聽說宋、元時數百年來
,此地居民就奉祀「媽祖」,萬曆年間稱為天妃宮,明代也稱為
「娘宮」、「媽娘宮」、「媽宮」等,似乎地位還沒天后一般高。
後來,在清康熙22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澎湖
,打敗明鄭守軍。施琅認為能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
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清廷准奏,並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
致祭。隔年就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
1920年日本政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從此「媽宮」成了「馬公」。
日本大正11年(1922)馬公臺廈郊商戶倡議,聘請潮州大木師
藍木負責重建工程,將天后宮改建成現在的巍峨風貌。
今日天后宮係由山川殿、正殿與清風閣所組成,其間並以天井分隔
,以護龍、廊道做為聯繫,廟勢隨著地形逐進爬昇。
在建築外觀上白灰的石牆,其綿延猶如山岳的稜線,搭配屋頂
的起翹,豐富了天后宮的天際線。(從側面看是依地勢而建)
廟埕與三川殿交接處是多角形石階,這在台灣廟宇中為獨一無二的設計。
有發現嗎??走上天后宮,石階怎麼有七階呢??七階代表什麼意思,
其實整個廣場走上來,總共是九階,二階暗藏在廣場上,九就代表
跟皇帝一樣至尊,因為老百姓眼中,只看見媽祖,看不到皇帝,
皇帝是官在拜的,百姓是拜媽祖的,但又怕官員、皇帝知道,所以,
技巧上的設計,讓朝拜的大官、皇帝依階而上,而且,起伏階梯,
不得不讓人低頭前進,如同朝拜皇帝般的恭敬,是不是很厲害的技術呢??
護龍立面由三部份組成,水車堵的部份最頂為三弧形鵝頭,
最下是內設交趾燒,圍出的牆面以紅色刻紋灰面為底。
下方交趾陶可是有故事的,因為,全棟天后宮主體是木造建築,
易遭祝融燒毀,所以須以水有關的歷史,來稍減它的危害。
上圖以白蛇傳為故事,白娘子水漫金山寺。
下圖是三國時期,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
廟脊上的"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蚩尾」是東海上的一種怪獸,
每當其高蹺尾巴的時候就會降雨,故傳統營造匠師將其形象塑造於
屋脊上以剋制火煞,乃借其具有帶來雨水力量以保護木構建築。
進入廟宇通常是進入右青龍,出來左白虎。順序錯了,比較失敬吧!!
參與細部裝飾的匠師,有木雕師黃良與蘇永欽,彩畫師陳玉峰、
朱錫甘與潘科,都是當時台灣的一流匠師。
天后宮的木雕反應近代台灣寺廟雕刻的精緻和寫實路線,多用樟木。
木匠受到嶺南畫派影響,使用內枝外葉手法做出凹凸的層次。
獅座是一種傳統宗教建築中木雕構件,位置位於通樑之上,
承受著上方斗拱,架高屋頂,可傳達及分散屋頂上部重量,
有穩定結構和辟邪裝飾的功能。
仔細看這些門扇、窗格 刺花 木雕可是意義非凡,除了富貴長春外
還有吉祥福庇、多子多孫的寓意。
三川殿內各種法器的陳列,莊嚴肅穆。
正殿奉祀金面媽祖,左右護龍分別奉祀註生娘娘及當地節孝烈婦的節孝祠。
「垂花」是廟宇建築構件當中的一部份,形式是一個短柱子,
懸在樑的下方,目的是將屋頂傳的重量,由屋簷傳遞到龍柱以及
簷內的柱子上,因此式建築力學上的必要木構件。
垂花在藝術表現上常雕成蓮花、繡花或懸吊的花籃,因此又稱「花籃」。
台澎第一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此碑材質為花崗岩,縱高194公分,橫寬29公分。1923年,天后宮重修
後豎於清風閣外左側牆上,目前移入清風閣左室內。此碑曾經於
民國92年初遠赴台北故宮博物院參加「福爾摩沙:17世紀的台灣、
荷蘭與東亞」特展,後台南「王城再現」借展,是此碑第一次離開澎湖
「與天同功」匾是康熙皇帝加封天后時留存,因年代久遠,重修
四、五次,不論真假,似乎還有它的意義存在吧!!
離開天后宮,當然就逛逛後方老街景,街景除商業化外還有一些藝術化。
萬軍井過去叫做大井,關於萬軍井的由來說法是施琅率艦隊遠征
澎湖與明鄭海軍交戰,途經澎湖兵將疲憊不堪,又缺乏飲水,
施琅以皇帝賜予寶劍戮地成井,解決數萬兵馬飲水之急的傳說。
四眼井,俗稱為「四孔井」,居民利用花崗岩板覆蓋井面,做為
汲水平臺,設四個取水孔,讓多人同時取水,以維護汲水秩序。
澎湖天后宮可是全台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足稱天后宮,台灣
本島各地天后宮,其實都是拜媽祖的廟,唯一被皇帝封為天后宮,
只有澎湖這一處,有空來澎湖,真的值得走一回,探探過去歷史,
考究這些古文物,絕對不虛此行。
上圖這一條街景,似乎被整建的有點古意,又好像太新,不搭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