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3979.JPG

瓦窯是故鄉早前的產業之一,如今已荒廢差不多了,目前

只剩一家傳承,而高雄一樣只剩三和瓦窯繼續傳統的文化

產業努力不懈,有機會到此參觀,就先記錄一下它的文化傳承。

三和瓦窯如今是已被列為歷史建築三級古蹟,從古蹟修復、

休閒產業、文化教育等,做為多功能型態轉型,除提供社區

營造功能,還有藝術創作在台灣各地都有展出,真是南台灣

絕無僅有的瓦窯。

DSC_3925.JPG

想參觀三和瓦窯,一般都是車停高雄大樹舊鐵橋溼地公園

停車場,再步行至此磚橋進入,平常日少人,假日可能因

休閒活動,好多人會到濕地公園走走踏青,順便逛到這裡

來參觀,這裡假日提供親子活動,堆小磚塊或磚雕藝術指

導,是假日藝術之旅的好去處。

DSC_3996.JPG

這一棟建築,除了假日活動外,有DIY廣場、砌磚教學、

飲食,甚至還有一處是古蹟原樣展示說明,想好好認識

古蹟、磚瓦建築構造,真的看一看會增長好多課外知識。

DSC_3836.JPG

DSC_3838.JPG

磚造廣場外的走道,也是一場藝術之旅,看看地磚排列藝術、

磚牆、瓦牆堆疊,都是一種古代傳統建築的原樣創新,或許,

參觀後之餘,會啟發你的文思創新喔!!

DSC_3842.JPG

DSC_3844.JPG

走道上的桌椅還是以磚瓦構造來做創新花樣,讓你感覺坐在

椅子好像坐在一處藝術空間般的舒適。

DSC_3846.JPG

進入假日廣場內部參觀古蹟原樣展示區,這裡提供好幾處

講堂,像客家太子門門樓原樣、閩南燕尾門樓原樣,除解

說牌說明外,若有戶外教學,也有專人講述,讓你深入了

解磚瓦的藝術應用。

DSC_3847.JPG

DSC_3852.JPG

DSC_3848.JPG

上圖是應用在客家菸樓設計的太子門樓。

DSC_3851.JPG

DSC_3855.JPG

上圖是應用在閩南排樓設計的燕尾門樓。

下圖還有應用碗盤、玻璃剪黏的交趾陶藝術在傳統建築上。

DSC_3857.JPG

對面牆上也有三處牆面講述,分別是斗子砌磚牆、日式竹編牆

、白灰牆的構造解說,鉅細靡遺,讓你深窺出古早建築牆面的

真實構造

DSC_3860.JPG

DSC_3861.JPG

DSC_3862.JPG

馬背的造型很多:因與傳統的風水觀念的結合,分別有金、

木、水、火、土等基本造型。

1、金型馬背:金則圓,又稱『圓角馬背』。

2、木型馬背:木型呈直,此型馬背與金型馬背有點類似,外

形比較細長,較常在廟宇使用,常民使用者不多,使用者大都

為較富裕人家。

3、水型馬背:水形則曲,即其曲脊做三個孤度不同的彎角,

形如波浪,左右對稱,像玫瑰花瓣,也像柔柔的水波。

4、火型馬背:火形呈銳尖角,其曲脊做四次向外彎成四個尖

角形如火燄。

5、土型馬背:土則方,脊頭上方削成一直線、方角。其主要

型態有二,一型和凸字型。民間極少使用,多使用在廟宇建築上。

DSC_3868.JPG

上圖就是火形馬背構造,一般常見在金門地區的傳統建築。

DSC_3871.JPG

廣場建築實體說明真的具有非常高教育意義,有機會參觀

,可是難得機會喔!!

DSC_3874.JPG

轉彎的牆面也有一處瓦窯燒製過程的步驟說明、全台瓦窯分

布圖及高雄大樹區瓦窯興衰年代表。

DSC_3875.JPG

這一座磚製太師椅,讓你耳目一新,既新穎又創新樣,讓你捨不得坐。

DSC_3893.JPG

DSC_3896.JPG

走出藝術廣場,順便逛一下磚賣店,此磚非彼專,所有作品

都是磚造藝術品,除了巧思創作外,應該是獨一無二吧!!或許

,你自己也可以創作一番。

DSC_3900.JPG

DSC_3901.JPG

利用舊屋舍、舊器具,擺設一些磚造藝術品,欣賞一下。

DSC_3902.JPG

DSC_3904.JPG

DSC_3907.JPG

價錢不斐,自己斟酌。

DSC_3909.JPG

DSC_3910.JPG

三和瓦窯也發展出類似西方的積木組合,以小磚塊堆砌成

各式各樣的造型,端賴你自己的巧思,除灶台、城堡外,

不一定還可以堆砌成變形金剛的模樣。

DSC_3913.JPG

DSC_3916.JPG

連這樣的瓦屋都可以堆疊出。

DSC_3917.JPG

走下階梯步道,路邊有一些磚瓦介紹和磚造藝術作品。

DSC_3923.JPG

4.jpg

5.jpg

各種磚瓦應用介紹,讓你不至於一頭霧水。

DSC_3927.JPG

這一座磚造藝術橋過去就是大樹舊鐵橋溼地公園。

DSC_3924.JPG

DSC_3928.JPG

接下來介紹真正的三和瓦窯內部結構。

目前還存在好幾座「龜仔窯」、「包仔窯」和一座電窯,用

古老的窯燒方式,以木材、稻穀燃燒,窯溫平均在一千度以

上,生胚入窯後,連續悶燒八十天後,冷卻後才能出窯,

費時費工的傳統產業,真是有心人才能傳承下去。

DSC_3950.JPG

目前有三座「龜仔窯」緊鄰而築,每座窯寬約五公尺、深

約六十公尺、高約六公尺,若以傳統紅瓦計算,每一次窯

燒容量大約三十萬塊。

DSC_3953.JPG

陰乾的成形土塊,必須放置一、二個月以上,為了加

快速度,可以用強力電扇不斷吹乾,一二星期即可。

DSC_3954.JPG

DSC_3955.JPG

DSC_3957.JPG

為節省人力,入窯都用堆高機來協助,為力求坏體排列、

堆積的方式能導引火焰、燒透坏體,還要顧慮穩固及熱漲

冷縮,這個步驟最為要緊。 

DSC_3970.JPG

戶外堆疊了一些成品。

DSC_3963.JPG

DSC_3967.JPG

龜仔窯坐落在台29線路旁,剛好在舊鐵橋下附近。

DSC_3973.JPG

可能為了讓路人醒目關係,還特地在三和瓦窯招牌下,建構

這一排富有磚雕藝術的門牆。

DSC_3974.JPG

磚瓦所用的材料,就是這一堆的黏土,黏土若取得不易,

常常必須購地挖土來補充,還真大費周章。

DSC_3982.JPG

出口處見到一具大型磚雕作品,前方的木塊,應該是柴燒用的。

DSC_3985.JPG

走出三和瓦窯,逛逛旁邊的舊鐵橋溼地公園,好大腹地,

應有數十甲以上,剛好位在高屏溪旁,除綠地外,還有

棒壘球場、自行車道。

DSC_3987.jpg

新、舊鐵橋下陰涼處就是休閒散步好地方。

DSC_3992.JPG

這裡還有高雄市公用租借自行車,利用一卡通、信用卡即

可租借,其期已經規劃好的曹公圳五孔水門,保證值回票價。

DSC_4011.JPG

曹公圳開鑿是清朝官方在台灣的第一件重大水利工程,足以

美「都江堰」,為曹謹在台政績,留下地方人士千古難忘

的佳話。目前只留下遺跡,應該也沒用途了,供人緬懷吧!!

DSC_4006.JPG

DSC_4009.JPG

高屏溪下舊鐵橋在傍晚時分,依舊矗立在河床上,倒影依舊蕩漾。

DSC_4015.JPG

延伸閱讀

傳統與蛻變的磚瓦窯

記憶中瓦窯之戀

蟹逅居廣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龜獵人 的頭像
    海龜獵人

    海龜獵人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