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自挖掘出金沙遺址看來,到現今至少有3200年,自古就是西南
地區繁榮的地區,曾是蜀漢、成漢、前蜀、後蜀政權的都城,文化
遺存豐富,光是綜合性博物館就有15座、藝術性博物館50座、歷史性
博物館有17座,歷史的城市成就豐富的資源,當然一窺四川博物院,
多少了解這地區的人文史蹟。
PS這裡是免費參觀,台灣人持台胞證即可進入參觀。
2009年四川博物院座落於成都浣花溪公園旁。 展廳數量達14個,
包含書畫、陶瓷、青銅器、民族文物、工藝美術、藏傳佛教、
萬佛寺石刻、張大千書畫、漢代陶石藝術等10個常設展覽,
還有4個臨時展廳,看這個廣告就知道臨時展覽是海賊王了。
首先從藏傳佛教文物館參觀,因四川是中國的第二大藏區, 收藏的
藏傳佛教文物十分豐富。這些文物反映了一千多年來佛教文化在
藏族地區的發展,且滲入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
風俗習慣中,成為藏族廣泛信仰的宗教,
長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傳入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
門巴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西藏、四川、雲南、甘肅、
青海、新疆、內蒙七省流傳,並傳入錫金、不丹、尼泊爾、
蒙古人民共和國及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國家和地區。
萬佛寺石刻館
萬佛寺位於成都市西門外通錦橋,相傳建於東漢延熹(公元158—167)年間,
是成都著名古剎,從南朝至明代的千餘年間,香火連綿不斷。根據文獻
和出土造像題記,南朝時名安浦寺,唐代名淨眾寺,明代又名萬佛寺。
萬佛寺遺址自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出土以來,先後四次出土
了大批石刻造像,約二百餘件。其中,有兩次出土的造像大多為
四川博物院收藏,內容有佛像、菩薩像、造像碑、造像龕、伎樂像。
以下看見的佛像石雕,大都身首分離,探究原因無他,只因為清末百年來的戰亂
,引起他國古物學家的覬覦,被分開帶離中國,之後,再陸續買回國內珍藏,
真是悲痛的歷史。
西蜀神韻室展出四川民族精選文物,包括彝族、藏族、羌族、
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十四個世居少數民族工藝品、
宗教器物、服飾、生活用品、日常用品、工具、樂器、武器等
上圖是刺繡,下圖是漆器與玉器。
連皮影戲也是民族工藝之一。
中國有四大名繡,分別為江蘇「蘇繡」、湖南「湘繡」、
廣東「粵繡」、四川「蜀繡」,2006年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蜀鏽以相當細膩手工細針繡出國畫般的韻味,一幅作品要好幾個月才能完成。
上圖是蜀錦的早年織布機,下圖是象牙雕刻,細膩非常。
鼻煙壺也是展覽之一。
大山回響以四川民族特色展出,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風俗、禮儀,
凝聚民族文化情結,具有獨特悠長的藝術韻味,展現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
羌族自稱爾瑪,總人口30萬。有口語,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
獨特的民族傳統生活文化與巫覡宗教,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別神。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語的民族,自稱「博巴」,
人口約630萬餘人,主要信奉藏傳佛教,藏族文化悠久、燦爛而獨特,
藏醫藥、藏曆、歌舞、唐卡、金銅佛像等都獨具特色。史詩《格薩爾王傳》
、熱貢藝術、藏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苗族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中國大陸有苗族9,426,007人,占苗族總人口
的70%以上,為中國第五大民族,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省份包括貴州、
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
巴蜀青銅館,收藏有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新繁水觀音、
巴縣冬筍壩、昭化寶輪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
、重慶涪陵小田溪、新都馬家鄉、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縣
、宣漢縣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銅器。
巴蜀青銅器最普遍的是青銅鋒刃器,其上多有特殊文字的銘文,
並鑄出手心、花蒂、虎、鳥等形狀的符號。
陶瓷館, 從古樸的大溪彩陶、生動的漢代陶塑、多彩的宋三彩俑,
到別具一格的青羊宮窯、邛窯、玉堂窯、廣元窯、磁峰窯、琉璃廠窯
……,展示出巴蜀陶瓷自然質樸的魅力。
上圖是青花瓷,下圖是琺瑯器。
下圖是五彩瓷器。
下圖是粉彩瓷,在雍正年間,與青花瓷是主流。
以下是窖藏瓷器,獨特的巴蜀陶瓷魅力。
張大千書畫館收藏了大量張大千先生畫作,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200餘幅,四川博物院收藏了183幅。
張大千先生在敦煌時間有限,絕大部分是未完稿,他將臨摹的
畫作帶回四川後,先後折疊裝箱輾轉存放於昭覺寺、沙河村等地。
1963年,張大千先生家人將該批文物正式捐贈四川博物院收藏至今。
這裡展出張大千的繪畫歷程,從臨摹寫真到第二單元清逸俊雅寫意,
第三玉印珠輝用印拾零,第四悟道山水畫,最後領悟山川靈氣,
胸中自有丘壑的傳神畫作。
書畫館展出 從唐代開始以來的畫作,這些外地畫家隨唐玄宗、唐僖宗
避亂而來,也給四川的書畫藝術帶來了興盛的景象。
從唐乾元(公元758年)到宋乾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國(
公元1736到1946年)這兩段歷史時期的川籍和在川的外籍書畫名人達1100多人
,由此給四川留下了無以計數的書法名畫。抗戰時期,四川作為大後方,
又匯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名人和藝術家,再次掀起了近代藝術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