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古蹟何其多,但好像都與外國人有關,除了地方信仰外,介紹一
處就在淡水捷運站附近,一巷之隔,區隔了熱鬧與靜謐, 而且,其
建築設計在風水寶地上,具有濃厚的原鄉色彩,這就是鄞山寺。
鄞山寺創建的時代背景,是因清嘉慶、道光之後,臺北地區的汀州籍
的移民日漸增多,但勢力都遠不如閩南的漳泉及粵東的潮汕移民,
因此選擇在通商口岸的滬尾街東郊興建廟宇,作為汀州籍商賈與移民
心靈的寄託,也兼具「會館」的功能,因此淡水鄞山寺殿身左右護室
原始的設計為客房,提供同鄉初渡台地時的暫居之所。
鄞山寺是道光二年 (西元1822年) 汀州人張鳴崗等捐建、羅可斌提供
土地作為廟產,之後,都有重修的紀錄。民國七十四年政府頒定
鄞山寺為二級古蹟,因此廟方、信眾決議出資重修,於民國
八十年動工,隔年底竣工,就是如今看見的180年客家古老寺廟。
鄞山寺的特色是寺內奉祀定光古佛,且為現今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
清時會館。定光古佛神像為軟身塑法(在製作好的木製骨架上塗上灰泥
,也有一說是金身菩薩),神態十分逼真,是鄞山寺的最大特色。
鄞山寺建築特色是中央的三川殿建築華麗,屋脊高翹,其後正殿又比
三川殿更為雄偉壯觀,左右的兩側護室較樸實狹小。
三川殿前「古剎重光」的匾額是紀錄民國84年的那次重修紀錄。
鄞山寺是清代中期的寺廟代表,尤其是客家古建築代表,如今是全台
僅有的閩西汀州型廟宇,屋脊泥塑都是道光時保留下來的原物,彌足珍貴。
左青龍、右白虎的浮標壁飾,是台灣廟宇傳統設計。
龍柱的立體浮雕,雕工精美,全台獨有。
上圖龍柱上的八角柱珠很是特別。
下圖獅座雕工精緻多彩 ,一邊雄獅耍綵球,對面另一邊是雌獅戲小獅。
以下的匾額年代,可以看出早前的發展史。
「大德普渡」、「是登彼岸」兩方色古香的匾額,都是道光四年(1824年)
留下來的珍貴文物,表現濟世渡人的佛家精神,是鄞山寺佛剎性格寫照。
日據時代來臺之汀籍移民日漸減少,鄞山寺所兼具的會館功能逐漸
喪失意義,而成為純粹宗教禮佛之地,暮鼓晨鐘是每日功課之一。
殿身左右護龍原設計為客房,目前應該還有其功能吧。
鄞山寺內有三塊石碑記,一為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 江東捐贈穀租
十六石以為固定的廟產香資;
另兩塊碑記則立於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 是反映同治、光緒年間,
汀籍人士來臺者日多,其中原鄉之汀州仕紳,與已落籍的汀籍移民,
在寺產的管理上發生糾紛。之後遂立碑公議。
鄞山寺的建築依蛤蟆形設計,傳說寺址擁有蛤蟆穴的好風水,廟前水池
象徵蛤蟆嘴部,而廟後兩口水井則為眼睛,過去每逢鄞山寺鳴鐘,必有
地方民宅會失火燒毀,後經地理師解釋,寺廟所在好風水,運氣日隆之故。
地方人士便在寺廟前豎立一根釣竿,作釣蛤蟆狀以破壞風水;果真奏效
,不再有民宅失火,而廟後象徵眼睛的水井,其中一口水質混濁污黑,
據說是蛤蟆眼睛被釣竿釣到了。如今二口水井一清一濁都加蓋封閉了。
鄞山寺的「台基」屬於「平座式」,材料使用淡水港對岸的觀音山石。
「台基」的原始功用為防止室內淹水、潮濕,及襯托建築宏偉的外型。
鄞山寺旁的雅歌會館所在的大樓,其實是鄞山寺文化大樓,
大樓5~7樓租給雅歌會館,其餘為公司行號及淡江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