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7062.JPG

淡水古蹟何其多,但好像都與外國人有關,除了地方信仰外,介紹一

處就在淡水捷運站附近,一巷之隔,區隔了熱鬧與靜謐, 而且,其

建築設計在風水寶地上,具有濃厚的原鄉色彩,這就是鄞山寺

鄞山寺創建的時代背景,是因清嘉慶、道光之後,臺北地區的汀州籍

的移民日漸增多,但勢力都遠不如閩南的漳泉及粵東的潮汕移民,

因此選擇在通商口岸的滬尾街東郊興建廟宇,作為汀州籍商賈與移民

心靈的寄託,也兼具「會館」的功能,因此淡水鄞山寺殿身左右護室

原始的設計為客房,提供同鄉初渡台地時的暫居之所。

DSC_7003.JPG

鄞山寺是道光二年 (西元1822) 汀州人張鳴崗等捐建、羅可斌提供

土地作為廟產,之後,都有重修的紀錄。民國七十四年政府頒定

鄞山寺為二級古蹟,因此廟方、信眾決議出資重修,於民國

八十年動工,隔年底竣工,就是如今看見的180年客家古老寺廟

鄞山寺的特色是寺內奉祀定光古佛,且為現今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

清時會館。定光古佛神像為軟身塑法(在製作好的木製骨架上塗上灰泥

,也有一說是金身菩薩),神態十分逼真,是鄞山寺的最大特色。

DSC_7021.JPG

鄞山寺建築特色是中央的三川殿建築華麗,屋脊高翹,其後正殿又比

三川殿更為雄偉壯觀,左右的兩側護室較樸實狹小。

DSC_7017.JPG

三川殿前「古剎重光」的匾額是紀錄民國84年的那次重修紀錄。

DSC_7018.JPG

鄞山寺是清代中期的寺廟代表,尤其是客家古建築代表,如今是全台

僅有的閩西汀州型廟宇,屋脊泥塑都是道光時保留下來的原物,彌足珍貴。

DSC_6995.JPG

DSC_7019.JPG

左青龍、右白虎的浮標壁飾,是台灣廟宇傳統設計。

DSC_7020.JPG

龍柱的立體浮雕,雕工精美,全台獨有。

qq1.jpg

DSC_7033.JPG

上圖龍柱上的八角柱珠很是特別。

下圖獅座雕工精緻多彩 ,一邊雄獅耍綵球,對面另一邊是雌獅戲小獅。 

DSC_7001.JPG

以下的匾額年代,可以看出早前的發展史。

DSC_7035.JPG

「大德普渡」、「是登彼岸」兩方色古香的匾額,都是道光四年(1824)

留下來的珍貴文物,表現濟世渡人的佛家精神,是鄞山寺佛剎性格寫照。

DSC_7036.JPG

DSC_6994.JPG

DSC_7004.JPG

日據時代來臺之汀籍移民日漸減少,鄞山寺所兼具的會館功能逐漸

喪失意義,而成為純粹宗教禮佛之地,暮鼓晨鐘是每日功課之一。

DSC_7007.JPG

DSC_7008.JPG

DSC_7011.JPG

殿身左右護龍原設計為客房,目前應該還有其功能吧。

qq2.jpg

DSC_7028.JPG

DSC_7030.JPG

DSC_7031.JPG

DSC_7042.JPG

DSC_7024.JPG

DSC_7043.JPG

鄞山寺內有三塊石碑記,一為光緒二年(西元1876) 江東捐贈穀租

十六石以為固定的廟產香資;

另兩塊碑記則立於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 是反映同治、光緒年間,

汀籍人士來臺者日多,其中原鄉之汀州仕紳,與已落籍的汀籍移民,

在寺產的管理上發生糾紛。之後遂立碑公議。

DSC_7044.JPG

DSC_7045.JPG

DSC_7046.JPG

DSC_7047.JPG

鄞山寺的建築依蛤蟆形設計,傳說寺址擁有蛤蟆穴的好風水,廟前水池

象徵蛤蟆嘴部,而廟後兩口水井則為眼睛,過去每逢鄞山寺鳴鐘,必有

地方民宅會失火燒毀,後經地理師解釋,寺廟所在好風水,運氣日隆之故。

地方人士便在寺廟前豎立一根釣竿,作釣蛤蟆狀以破壞風水;果真奏效

,不再有民宅失火,而廟後象徵眼睛的水井,其中一口水質混濁污黑,

據說是蛤蟆眼睛被釣竿釣到了。如今二口水井一清一濁都加蓋封閉了。

DSC_7054.JPG

DSC_7055.JPG

DSC_7056.JPG

DSC_7063.JPG

鄞山寺的「台基」屬於「平座式」,材料使用淡水港對岸的觀音山石。

「台基」的原始功用為防止室內淹水、潮濕,及襯托建築宏偉的外型

DSC_7065.JPG

鄞山寺旁的雅歌會館所在的大樓,其實是鄞山寺文化大樓,

大樓57樓租給雅歌會館,其餘為公司行號及淡江教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