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走梨子腳山沒能完成整個路線(太平山à梨子腳山à
馬鞍山à龍興宮à二尖山à大尖山),其實也沒啥關係,
反正不是勇咖,只是輕鬆隨意半日遊。
休閒性的健行,沒行程沒壓力,反倒可以輕鬆賞賞風景,
雲霧飄渺時賞虛無山水,風光明媚時看遠山含笑,這樣的情境不亦樂乎。
這次路線比較折衷,從大眾路線龍興宮上去,不走金黃天梯,
左轉穿過竹林,上上下下好幾回合,真像在馬鞍上頭起伏,
有時回頭看竹林空隙,還可看見華山那裏的山色。
走在翠綠竹林裡總是那麼悠閒,穿越竹林的風聲嘶嘶的微鳴,
似乎要讓每個遊客自己去體會,有時感覺風過耳旁稍縱即逝,
有時颼颼竹林聲不絕於耳。
爬升最後來到一片竹林空地,有心人把這一地修剪得平整,
就是馬鞍山山頭,這裡沒有基石,高1265公尺,山友將指示牌
釘於竹子上,乾脆讓小修修在馬鞍山做個留影。
留影後續行就穿出竹林,看到的是一大片的茶園景色,視野
相當寬闊,右邊幾棵大杉樹就在稜線上,左側茶園線條,
高低起伏下看起來相當有節奏。
站在茶園稜線上看去,左邊是阿里山脈北幹線,中間是太平山、
梨子腳山在眼前,右側山下平原就是梅山、竹崎的村落,
視野超過180度無遮蔽,涼風徐徐,吹得讓人彷彿置身仙境中,
真是很棒的好風光山色。
茶園美麗蜿蜒的景色,總是讓人流連忘返,那種美麗雖讓人
感受採茶姑娘的辛苦,卻也揮不去那種線條構造出來的天然景色。
眼看前方是梨子腳山,卻過門而不入,直接走茶園旁的
產業道路下山,一路相當悠閒,不會累卻還是有點流汗,
雖然天氣陰涼,上上下下還是需要腳程,只是視野遼闊、
青山嫵媚多嬌,真的感覺不到疲勞。
接近嘉151線大馬路前,看見前方山嶺就是碧湖山,那裏也是一趟好風光。
回到大馬路上看見一樹黃澄澄,原來是相思樹開花了。
下圖的花名就不知了,只怪學疏才淺,請教高明了。
茶園與清山是這裡的特色,若不過度開發,還是不失翠綠山林。
繞過幾個彎就看到龍興宮在眼前,這是停車處,心情就輕鬆多了。
還是再走幾個彎,竹林美麗不在話下,就看你的心情如何???
â 山林中白色建物就是已經廢校的龍眼國小,可惜。
整個環狀路線圖是理想化的健行路線,可惜,每次我這個拜咖,
就是喜歡輕鬆走,箭頭處就是今日折衷點回程,但是,這樣行程
也要花一個半小時路程,若圖中理想化路程,至少需3-4小時以上
,而且不輕鬆,自己量力而為吧!!!
回程專門來看看在32彎處的民番界碑,此碑在32彎進入約1公里處。
進入前的天空雲影十分精彩。南邊烏雲密布,北邊藍天白雲,
一路爬坡蜿蜒而上,可以想像先民在這裡開墾時的艱辛。
路邊的紅色告示牌明白指出右進竹林就是界碑所在。
穿入不到十公尺看到的是一面鐵板碑文,右邊有兩塊大石頭,
還以為界碑已經毀壞,用鐵片鑲入文字充當界碑。
才一轉眼,發現下方大石塊在枯竹葉下,隱隱約約有文字顯示,
真是一座250前古碑文。
在 ( 西元 1768 年 ) 清乾隆三十三年三月設有這個民番界碑,
來杜絕漢番越界引起紛爭。
碑文全
諸羅分縣 准
本縣正堂 陶 關移奉
本府正堂 鄒 憲票遵即檢查 前線徐勘詳原案
大湖頂寮三渡水蟾蜍領奇里岸庵古坑處以大小
脊分水為界 山前屬民 山後屬番 請豎界碑區
別民番界限等 因准此合行豎立碑以杜匠民越界 私墾須至界碑者
乾隆參拾年參月 日立
俯視山下村落、仰看此時的天光雲影,再感受先民的篳路藍縷。
36彎是梅山太平的特色,從海拔100公尺一路蜿蜒攀升到1000公尺
,你說,下次來健行挑戰一下,如何???
延伸閱讀
(未設定內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