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昌黎祠後,就在前方小徑上矗立一座磚雕藝術,很特別,
旁邊有個牌示是:內埔老街。
看到老街,第一印象不是很好,類似九份、奮起湖、內灣老街般,
商家林立,非早前那個樣,但是,走入一瞧,真的像早前街坊樣,
小吃、古房子處處,真是驚喜萬分。
走不到幾步就看見雙胞胎古厝建築,
好個客家傳統氣息建物--(步雲居)(香谷居)
分別是黎家古厝(步雲居)以及鍾家古厝(香谷居),興建於
民國38年(1948年)的步雲居,顧名思義,即有著平步青雲的意涵,
門楣內凹三環刻上「步雲居」三字,建築裝飾清雅素麗,頗有書香之感。
對面的香谷居比它建造更早一年,據傳是由於黎家相當喜愛
香谷居的建築設計,因此請來同一匠師設計建築,也由於是
出自於同一位師傅所建造,所以外觀設計有些許相像,建築
走向為現代潮流感,洗石子外牆與帶著洋風的建築線條,只
有紅瓦屋頂建築像是客家庄建築。
黎家古厝興建時大門刻意將方位朝西南向偏,在入口處做了
內凹型設計,以避免與鍾家古厝形成對衝;至今整體外觀牆
面與其牌樓保留的很好,比起其他幾間舊宅保存的都還要完
整,至於在院牆與門柱上,弧線飽滿優美,值得細細欣賞。
源順酒舖是百年老店,先祖即從事於釀酒,(現今米酒釀製)
之製作,已是第五代,為延續祖先的事業.以酒釀.紅糟為主
進入青花巷內,一眼看到古式燈籠掛於上方,應該是一種藝術
改造的成果吧!!以符合客家建築意象。
利用牆上及地上創作青花圖案,讓整個巷弄充滿新希望。
"青花巷"盡頭是一棟二樓式古洋房,尚有人居住。聽說是
內埔唯一一棟日據時代的建築,且保存的良好。
青花巷的入口
老街發展一定有一群人盡心盡力來做鼓吹,不然,古蹟最後
還是歸於塵土。敬佩 敬佩 。
轉個彎,這裡建築不論寬廣新舊,都有門前牌樓,
應該是一種客家文化的代表吧!!
一棟新建築聳立其間,特別突兀,門前圍牆亦不失客家特色設計之。
門前廢物利用恰當,就在老式客家建築前,牆柱可見強調
書香氣,真是客家文化。
東望樓位於內埔中心,內埔鄉第一棟傳統樓房,約有八十多年歷史。
是已故醫生劉煥祥醫師所建造,為內埔第一棟的傳統樓房 因大門口
面向大武山,而取名為「東望樓」。
是客家老祖宗為了勉勵後代的子孫為人處世要像竹子般正直、
且要懂得謙虛,主要建材為紅磚紅瓦,正面門樓屋脊為小燕尾,
兩旁有對稱的竹節窗,凸顯出大戶人家氣派。
古式老房子加上創新圖樣,真是社區改造新意象。
最後走回陽濟路尾端,看見一排青花瓷鑲的圍牆,應該不凡吧!!
原來是清河珍所後來再造的圍牆,內部還有一排原來的圍牆,
應該是社區營造在美化的作品吧!!
目前應該沒有在營業,但巴洛克建築依然矗立,但見門前四柱,
可以看出當年英姿。
為徹底寫真,只好不經授意透過柵欄空隙,拍出診所後方的自宅。
內部陳設物品皆在,讓人感佩後代子孫的精神,還真有心保存下來。
病人等候的長椅和掛號領藥的隔間,似乎回到5、60年代。
外面一棵松樹聳立,訴說診所的歷史。
走出來時,兩隻狗吠個不停,還好有圍欄。
出來時又見清河大戲院,目前似乎工場進駐。
六堆分別指:
關於六堆名稱的由來源於清康熙60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起事,
威脅到高屏客家六人聚落的生存時,各地士紳義勇集合於內埔媽祖廟聚
議,成立六隊﹝堆﹞鄉團;中堆﹝竹田鄉﹞、先鋒堆﹝萬巒﹞、
後堆﹝內埔鄉﹞、前堆﹝麟洛、長治﹞、左堆﹝佳冬、新埤﹞、
右堆﹝美濃、高樹﹞、保衛家鄉,抵禦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