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海有兩座價值連城的精美石刻博物館,就是閱古樓和快雪堂。

閱古樓書法石刻博物館位於瓊華島西麓,其樓為半圓形,分上

下兩層,共25間,樓內牆壁間鑲嵌了《三希堂法貼》石刻,共計495方。“三希堂”是故宮養心殿中的一個殿堂,清乾隆將晉代三位著名大書法家的手跡收藏在此,這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貼》和王珣的《伯遠貼》。


快雪堂書法石刻博物館位於北海北岸。乾隆年間,閩浙總督

楊景素輾轉花重金購得石刻獻於乾隆,乾隆如獲至寶,為了

完好地保存這套稀世珍品,特在北海北岸浴蘭軒後增辟一

進院落,建楠木大殿“快雪堂”。乾隆視《快雪時晴帖》為書法之首,並題詩讚譽道:“剩留快雪公天下,一脈而今見古朋”。

 

參考資料 http://www.bjbusiness.com.cn/20040701/xiaofei876.htm

三希堂的三希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為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尺牍紙本,高七寸一分,廣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當時只是手劄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臥風閣”之勢。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由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後來傳到了乾隆皇帝手裏。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複為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王珣的《伯遠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于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獻之的《中秋帖》無款,傳為王獻之書,亦有人懷疑是宋代米芾的臨本。紙本,縱八寸四分,橫三寸六分,行炎,行書三行二十二字,前後有阙文。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系,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劄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7303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龜獵人 的頭像
    海龜獵人

    海龜獵人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