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真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臨本中又以馮承素的墨跡摹本最為神似,此本因其上有

唐太宗之「神龍」小印而名之,應是與真跡最為接近的摹本。

王羲之(西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 三月三日 ,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臥”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閻立本繪蕭翼賺蘭亭圖

說明:
  
畫上人物共五位。老僧坐榻上,左手持麈尾是辨才。對面書生黃衫裝扮是蕭翼,上方一僧盤坐。畫幅左側,兩位侍者煎茶,一位臉滿鬚髯,一位垂髮小孩。畫描繪故事過程中的一段對談場面。畫是無法留聲,畫家卻用人物形象的「肢體語言」來表達辨才長眉圓顱,一臉憨厚。唇微啟,有所發言。看他左手手掌,掌心向上,應是人們和盤托出時,話已說盡的「兩手一攤」,手掌的動作正是如此。告訴對方,他有蘭亭至寶。相對著,蕭翼「賺」的動作呢?蕭翼的雙手,藏在寬鬆的袖管裏,「袖裏乾坤」豈不是滿腹心機,臉上一雙鳳眼,配上上仰的眉毛,露出顴骨,更是一臉奸相。上方僧人蹙眉閉嘴,一臉不悅,又似洞穿這一場騙局。布局三人成品字形,左側僕人彎腰俯身,橫向發展。人物造形與線條結組,顯現高古的氣氛。

<故事集>

唐太宗就跟身邊的大臣們商量道:「朕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就王逸少而言,尤以行書《蘭亭集序》為最精妙。不瞞諸位說,這數月來,朕為了得到《蘭亭集序》,竟已想得陲不好覺了。這辨才和尚年老體弱,又無後繼之人,留著還有什麼用呢!」當時任尚書左僕射的房玄齡就向唐太宗推薦道「監察御史蕭翼,是個才藝出眾,挺有見識的人,可以委他賺取《蘭亭》。」唐太宗就把蕭翼找來商量。蕭翼說:「臣奉皇上聖旨到辨才住宅索取《蘭亭集序》,自然一無所獲,但要是扮作潦倒書生或許能夠得到。不過皇上須借我『二王』雜帖真跡三四通」唐太宗點點頭表示同意。

 

蕭翼經過一番喬裝打扮後,帶著『二王』雜帖到洛潭,然後轉乘商船抵會稽。夕陽西下,蕭翼步入嘉祥寺,假裝觀賞寺宇壁畫。辨才見寺中來人,就上前詢問。蕭翼彬彬有禮地向辨才打拱作道:」弟子是山東人,到會稽來賣蠶種,途經貴寺,見所作壁畫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停立良久,樂而忘返。「辨才見蕭翼也喜愛繪畫,就把他引進客房。蕭翼道過寒喧,居然一見如故。於是兩人三巡酒,一卷書,就慢慢地開始了傾腹閒談。直到更深人靜。第二天早晨,蕭翼又買來一桶美酒,送到嘉祥寺與辨才和尚賦詩閒飲。這樣過了半個多月。有一次,蕭翼拿看一幅曾祖父梁元帝(蕭繹)書寫的《職貢圖詩》,讓辨才和尚過目,辨才見了讚嘆不已,認為這卷墨跡用筆痛快利落,寬舒一體,是蕭繹的得意之作。於是與他談論古今書法。蕭翼謊說祖輩得王羲之用筆要訣,現在自己身連就帶有傳世的"二王"雜帖數通。法師若有興趣,弟子明天即可拿來。翌日,蕭翼拿著書帖前往,辨才不知是計,他端詳一番後不以為然地說:」這些法帖好倒是好,但都還不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代表作!蕭翼連忙迫問:那什麼是王羲之最得意的帖子呢?辨才不禁失防脫口說了聲:《蘭亭集序》真跡,是王羲之生前最滿意的書作!蕭翼輕描淡寫地說道:《蘭亭》是好,可幾經能亂,難道還會存有真跡?「辨才為了說服對方,忍不住從棟樑密檻中把珍藏已久的真跡出示蕭翼。蕭翼聞罷,故意說這本《蘭亭序是響拓本,還不是羲之真跡。這樣兩人又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辨才自出示蘭亭集序後,也就不再把它放回原處,而是與蕭翼的"二王"雜帖一起放在桌面上,以便隨時採討。某天,辨才出門去做道場,蕭翼便乘機借故獨個兒闖進辨才和尚的房裡,竊走了《蘭亭集序》以及御府的"二王"雜帖,飛奔永安驛,並命鐸長告訴地方官,要辨才速來見監察御史。等到辨才去後,蕭翼才展示出唐太宗的聖旨,說明真相。一個和尚對於皇帝的命令又有什麼辦法呢?不僅丟了真跡,而且聽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真跡後,對房玄齡和蕭翼大加賞賜,對辨才和尚也並沒有問罪,數月後仍下旨會稽官加速撥給他絹帛三千緞和稻穀三千石。辨才用全部所得建造了三層寶塔


唐貞觀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太宗自知病將不起,把兒子高宗李治叫到身邊,對他說:吾干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因而唐太宗死後,《蘭亭集序》就被裝上玉匣,陪葬於昭陵,入士為安。後來流傳於世《蘭亭集序》,乃是唐代書法家的摹本。其中最逼真的要數馮承素的摹本。因是勾摹,忠於原作,故能保持本來的筆墨情趣和神態風韻。其餘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臨本,雖各有千秋,但不免摻雜了自家的筆墨,故與原作總難免還有一些差距。


 

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傳世碑刻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李元靖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最為著名。行書有《爭坐位帖》、《祭侄文稿》,其中《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此一書法作品,被視為是蘇東坡書法成就的代表作,被同代另一大書法家黃山谷譽為「本朝善書,自當推第一」。


歷代鑒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後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各(指黃庭堅)又發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