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帶學生去海邊戶外教學,一定是去鹽鄉潟湖區,
但是幾乎是全台最大的廟---南鯤鯓,一定要造訪一下,
其餘不說,只說最近剛完工的大鯤園吧!!!!!
民國八十七年,開闢一座文化園林—大鯤園,
沿堤填土成崗,作東西傾走、砌硝璧、造飛瀑,
使山湖相連,倚山帶水、山崗丘陵、蟠繞湖水,
為宣揚五王靈蹟,並收藏豐富王爺信仰及相關
活動等文物資料,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質。
當漫遊大鯤園,遠看奇崗俊秀的山水勝景,加上曲折
蜿蜒的亭臺樓閣,有一番詩情畫意的園林藝術,自然怡然自得,
可洗滌一身煩憂。
「大鯤園」,耗資數億元,是由”漢寶德”所設計規劃,
佔地6公頃的「大鯤園」,「大鯤園」仿江南園林建築,
是以開池築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
主建築為五王總廟文史館,為地下一樓、、地上三樓
木造建築;地下一樓為洪通館、神威顯赫的神蹟紀錄、
出巡的史料、香路介紹等,一樓則是數個小館區,
介紹有南鯤鯓代天府由來沿革的歷史資料、廟裡的
古蹟建築的特色簡介,二樓是安排不定期的藝文
展出,三樓規劃為視聽室。
下一站為鹽田之旅,台南縣規劃具特色的觀光鹽田,
遊客在此可體驗傳統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
是一處適合親子同遊的深度景點。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
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原為清領時
期的瀨東鹽場,1818年遷此至今未再移位,而且
清一色為瓦盤鹽田,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
http://tour.tainan.gov.tw/view.aspx?sn=153
看看這一位同學真具有鹽婦之態,可以輕鬆扛起這一重擔。
瓦盤鹽田原是清朝的瀨東鹽場,最早設在鳳山縣
大林蒲,後遭洪水淹沒,遷移到台南佳里的外渡頭
附近,至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再遭水患肆虐,
最後落腳於井仔腳。
據歷史上記載,明鄭時期,諮議參軍陳永華改革
製鹽方法,在海邊築埕,在其上鋪碎瓦片,再引
水到鹽池,經由日曬成瓦上的結晶鹽,鹽質粒小
色白純度高,味道則是鹹了之後還會回甘。
瓦盤鹽田的瓦是用酒罈碎片鋪成像馬賽克拼貼
般的藝術,來此不僅可以體驗鹽的歷史,
更有美麗的瓦拼藝術可欣賞呢!
所謂「潟湖」,又稱「內海仔」,是一種因為海灣
這些湖本來都是海灣,後來在海灣的出海口處,
由於泥沙沉積,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繼而將海灣
與海洋分隔,因而成為湖泊。
漲潮時,海水流入潟湖內;退潮時,潟湖內
的海水流回沙洲外的大海之中。潟湖具有防洪
的功能,可宣洩區域排水,因而很少發生水災。
鸕鶿,分布於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地方、蒙古、
中國大陸東北部至華南,西達雲南、海南島,以及
台灣、菲律賓、婆羅州等地,在夏威夷群島亦有分布。
繁殖於北方者冬季南遷避寒,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
鸕鶿以捕食魚類為主。在大陸畜養鸕鶿入水捕魚,
為各地水鄉捕魚之方式。
通常潛水深度為水面下1~3公尺,時間為30~45秒,
有時則潛水達9.5公尺深,潛水時間也有達71秒之記錄。
潛水後常站在岸邊或樹上,展開雙翼曝曬羽毛。
潟湖具有保護海岸的功能,因外有沙洲的阻擋,
可防止颱風暴潮侵蝕沖刷海岸;
潟湖是天然的養殖場,與沿海漁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養蚵人家在潟湖中插置蚵架,養殖牡蠣(蚵仔);
漁民亦在潟湖中掛設定置網捕撈魚獲,在潟湖中有
很多高經濟的魚種,如黑鯛、黃鰭鯛…等,都帶給
漁民很高的經濟收益。
七股潟湖位於臺南縣七股鄉龍山村、西寮村以西,
離島沙洲網仔寮汕與臺灣海峽相隔。
來到沙洲,最好玩的除抓招潮蟹、寄居蟹、
和尚蟹外,就是玩水。
由沙洲上岸後,可到達另一邊的外海區,
一片茫茫大海與蔚藍的天空,形成一幅美麗的圖案。
但是玩水還是有它的風險,看看這一堆人,
海天一色就是一幅美圖,原來毫無生氣的沙灘,
點綴色彩的人物,就成為一張張生氣盎然的圖片,
好好欣賞一番吧!!!!!
「南台的長白山」,來臺觀光的日本人則戲稱是
「台灣的富士山」。最主要的鹽山有兩座,為鹽山
主峰和鹽山北峰,前者是為七股鹽場末代的曬鹽,
海拔高度為20公尺,約相當於七層樓高,堆儲之鹽約
六萬噸;後者來自西澳洲,為粉碎鹽工廠的原料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