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是獵人的故鄉,林鳳營雖然是位在六甲莊外,卻是獵人
中學以後必經的地方,尤其林鳳營車站,那裏有好多印象還
存在,像是出口處人家賣冰品店、寄腳踏車店、雜貨店,
如今,兩旁的古厝建物都已經拆除,留下的是斷垣殘壁,
老樹橫生,像是有歷史的味道,讓人品味及噓唏,唯一
不變的還是這一棟古老木造車站。
這座車站創建於1901年,現在的站房建造於1933年,完全以
檜木為建材,設計Y型的支架構造,採用日式的建築格局,
通廊上方都有對流氣窗的通風設備(類似車站有後壁車站)。
目前車站設有電梯設備,因應有需要人士使用。(下圖)
車站前的老樹圓環依然存在。
這是公所因社區改造重新設計的公車站牌,算是新穎特別。
此環狀水泥結構應該是提供旅客休息用吧!!上頭還標註林鳳將軍屯兵故事。
還好,出口處左側老屋還有花藝店駐紮,算是美化了老車站。
以前老住屋拆毀,剩下斷垣殘壁供人懷念嗎??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莫過道班房的重建,其實,這一棟廢墟老早
崩塌掉了,可能最近台灣一直盛行日本化風氣,把相關建物
一一重建,如武德殿、宿舍、神社.....,區公所列了經費,
不把它活化,哪對得起鄉民呢??這樣的建物到底吸引多少人來
,倒真的反思一下啦!!
因只蓋了1/3,剩下地基裸露,順便給人想像日式建築的結構樣。
道班房也是林鳳營故事館,有2大主要空間,目前以展覽場地為主
,之前有創作者聯展「洄家」,是12位出身六甲區的青年,返鄉
參加展覽,以插畫、繪畫、攝影、複合媒材等形式,呈現六甲地
方藝術多元樣貌,如今是一側是牆上掛了攝影作品,另一側是
由張淑娥小姐的注連繩創作展。 >
平日每星期三都有三叔公講故事,由在地林森津先生講古,讓
更多小孩能多認識故鄉、認識環境,這些都是歸功於林鳳營社
區營造者的努力。
張淑娥成立「台灣稻藝工坊」後 ,致力於注連繩的製作 ,
利用當地撿拾稻梗、曝曬,到編織和修剪,除提供就業機會,
致力於教學推廣。
菁埔埤的埤塘水域被列為國家重要濕地,區公所以環保署的
經費及市府配合款總計約五千萬元,做簡易的環境步道建設
、道班房硬體改善等,所以,身為六甲人不來逛逛,還不知
道有多少改變。
菁埔埤旁的林鳳營牧場落羽松樹林是網友的「私藏景點」
,趁樹葉還沒變色前,來拍一拍翠綠蒼鬱的樹林。
菁埔埤四周沒有太多人工的設備,主要是簡易的環湖步道及
解說平台,讓民眾可以在埤塘旁欣賞當地水光湖色及森林美景。
走一趟小徑,告示牌寫著認養人是林鳳營牧場,可惜,今日
雜草叢生,真懷疑認養到底有沒有效果。
排排翠綠的落羽松樹林,就沒有紅葉時的憂鬱感,其實,
這樣照起來更好看,為何人總是喜歡那一種憂鬱的顏色呢??
走過石子路面後,遠處看到建物就是林鳳營牧場,平時是
不開放參觀的,在水稻田前,更顯的牧場的一種神秘。
走出菁埔埤後往六甲開進,就看見地標--六隻鹿角(台語發音),
象徵六甲到了。
這種箱型燈飾聽說是南藝大學生的創作,題材以六甲元素標記。
六甲元素有越光米、火鶴花、鯛魚、還有300年古蹟赤山巖。
上橋後雲霧蒸騰,遠山層巒若隱若現,一望無際的山川,就是六甲村落。
左右看著火車一列列駛過,感受時間的穿越。
遠眺菁埔埤的遼闊水域。
橋下的彩繪裝飾,把生硬的陸橋活化了,雖然已經佇立20年有。
「林鳳營」和「六甲」的地名,都是明末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
至此開荒墾地,以墾地面積二甲、五甲 、六甲...命名;
而林鳳營,則是明鄭名將林鳳將軍駐軍屯田的地方。
林鳳營莊,就是現在的六甲鄉中社村、龜港村、菁埔村一帶。
附近的新營、舊營、五軍營、查畝營等,都是當年林鳳將軍
開墾出來的地方,所以這裡的田野一望無際,到處都能看見
如同台東池上的伯朗大道,而金城武樹哪一棵是,就要自己找了。
中社里在日治時期屬「林鳳營一保」,即縱貫鐵路「林鳳營車站」
東西兩地,里內有「中社」、「港仔頭」、「港仔頭農場」和
「林鳳營」等四庄。
另外,林鳳營車站旁有六甲農會良質米生產工廠,主要越光米
、赤山米及台梗9號米。
距離車站200公尺處有一個景點,就是蓮花世界,這裡在五、
六月期間,前方一畝荷田,開滿各種荷花,有紅荷、白荷、
青荷、複瓣荷,是林森津博士創作園地,是一處欣賞秘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