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又來走走日本了,北海道函館行,首站當然是函館山看夜景,
這裡是被評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和義大利拿坡里、香港兩地並列)。
吸引很多各地觀光客,纜車一票來回1280日幣,一車可坐30人,
擠得像沙丁魚一般,只是3分鐘就到達了。
雖然這裡是夏季五月,山上還是低溫10度,若能耐寒,就可以提早卡位
,從傍晚看到夜晚,萬家燈火通明,就真的值回票價了。
函館市舊稱箱館, 分別被太平洋、津輕海峽和函館灣包圍, 自古以來
就是優良的漁港,也是日本最早和外國通商的港口之一,寒館山下的
元町公園附近,被列入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
代表性的西洋式建築有元町天主堂、函館正教會、函館市舊英國領事館
、舊函館區公會館等建築。
在函館山下這裡,以前是外國人居住地,道路規劃很漂亮,直直一條
可以望見海邊,元町公園附近有基督教女子學校、教會,基坂則有
區役所、警察署、海關,在現在的電車道路上還有銀行跟商店等
,函館山麓幾乎是觀光勝地了。
先介紹這裡的景點,上圖是東本願寺函館別院。
下圖是天主公教會,是這裡的指標建築物。
下圖是日本聖公會
這裡以前是外國人地區,難得一見日本建物--妙福寺。
寺內清幽,不見寺內人,只見觀光客逛逛而已。
山上遠眺天主教堂。
北海道曾經被俄國覬覦過,以前有俄國人寄居,所以這座函館東正教會也特別顯眼。
遺愛幼稚園應該也是美國人當年留下的傳統建物。
白色建物還以為是新建築,原來也是函館修道院。
下圖二張都是沿路的日本傳統建築,現都是商家了。
舊函館區公會堂金色彩妝的木造大型建物特別顯眼,門票300日幣。
目前已列為重點文化遺產,它有氣魄宏偉的大廳和曾為貴賓預留的房間。
日本皇室參觀函館時,曾在這些房間下榻。
舊函館區公會堂修建於明治時代的殖民風格洋館,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修建耗資達58000日元。是北海道特有的木質兩層模擬洋式建築,
也和札幌的豐平館並列為明治時期具代表性的洋風建築。
走下元町公園,還可見路旁櫻花盛開。
元町公園內舊函館支廳廳舍 (現時為函館市寫實歷史館+元町觀光案內所),
以文藝復興風格設計的木造兩層建築,於1909年落成。
前方有座磚造建物是函館支廳書籍庫,應該就是以前的圖書館。
旁邊樹蔭下空地有函館四天王像: 今井市右衛門、平田文右衛門、
渡邊熊四郎、平塚時藏,到底何許人也,有興趣查查吧!!
而渡邊熊四郎是金森洋物館的創辦人。
公園往海邊一望,視野遼闊,難以想像這裡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
後堆積形成沙洲,再和北海道本島連接,變成陸連島。
公園後方就是函館山,標高只有300多公尺而已。
基坂通大道一路通到海邊,路邊植栽很漂亮,剛好杜鵑花開,紅的徹底。
上圖是美國海軍提督來航紀念碑,下圖是舊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建築和高雄西子灣類似,都是白牆紅瓦迴廊設計,門票300。
在市電十字街站旁有一間北海道坂本龍美紀念館,想認識他的話,還是要門票。
在1933年函館人口數超過20萬,是國內第九大都市。這時期,在面向函館港
一帶建起了巨大的倉庫群,就是現在的購物觀光地-- 金森紅磚倉庫。
金森紅磚倉庫是以前繁榮的象徵,倉儲業務是以前函館港的歷史點滴。
今日的金森紅磚倉庫保留著以前海運繁榮時期的面貌,目前和高雄駁二
特區一樣,發展港灣特殊洋物店,每天觀光客絡繹不絕。
有機會這樣在港灣區獨自欣賞日落,也是一大享受。
金森紅磚倉庫夜景,應該也是不錯的回憶。
海邊大理石雕像是北極熊與船錨的紀念碑(北海道第一步地碑),
建造於昭和43年9月,是為了追思先人開拓北海道100周年。
順便一提,今天坐市鐵時,因遲到而坐上一輛紀念車,可是非常幸運的,
車上駕駛非常年輕有禮貌,連車掌小姐都非常好客,讓旅客有賓至如歸
的感覺,看說明應該也是有點年紀了,連手把都是籐製品。
下圖是此次旅遊所住的民宿,全棟木造屋,是函館景觀形成指定建物,
四房一廳一廚房,還有泡溫泉的澡堂,非常舒服的旅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