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重慶古鎮老街,大概以磁器口古鎮為先,說是蘊含巴渝、宗教、沙磁、紅岩和
民間文化,是重慶古城的縮影,有「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美名。
磁器口古鎮的發展始於宋真宗(998—1003年),明清時改名龍隱鎮,只因為傳說中
的明惠帝朱允炆因靖難之役逃至此白岩山寶輪寺(後改名龍隱寺)隱居,
後來清朝期間陶瓷業發展極盛,改稱瓷器口。
上下圖是計程車下車入口處,其實還有另一端入口喔!!
進入狹小的街坊,盡是不斷湧入的人潮,好熱鬧啊!!
看看古早小吃和商販,幾乎全重慶傳統街坊都差不多,只是有些微不同特色吧!!
四川變臉的傳統藝術,像是特產一般,到處都有,連門前都要有劇員展演,
像是拉生意一樣的努力,真是大費周章的一門生意。
重慶有太多的美食:
火鍋、陳麻花、棒棒雞、山城小湯圓、紅油抄手、糍粑、毛血旺、水煮魚、辣子雞
、缽缽雞、唐肥腸、爬爬蝦......確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食之都」。
二人合力糍粑的製作,就像台灣原住民以木樁槌打麻糬一般,方法不同而已。
民國時期,重慶成為陪都,因為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游農副特產的集散地
,1918年,瓷器商紳集資在鎮中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製瓷的「蜀瓷廠」,遠銷蜀外
,後來名氣擴大起來,龍隱鎮改口叫「瓷器口」。
河水消退,似乎河岸變成嬉遊地,其實,這裡每年洪泛時,水位都會暴漲到商家歇業喔!!
很難想像長江氾濫的情況啊!!順便看看河岸邊高樓大廈的倒影場景。
岸上回頭一望,右側還有一座黃色高塔,原來是寶輪寺。
寶輪寺是佛教名剎,相傳為唐代尉遲恭所建,明初靖難之變後,聽說
建文帝朱允炆輾轉流落磁器口,曾在此掛單隱居,故又稱龍隱寺。
寺中大雄寶殿建於明成化年間,是重慶主城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其牌廈由趙朴初題寫,現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輪寺旁還有小徑商販,可以直通另一側入口處。
磁器口範圍真大,這一區閣樓似乎還未開放招商,應該是規劃為住宿區吧!!
磁器口這一側入口就顯得現代化!!連上坡都有電梯可使用,還有遊客中心喔!!
這一段入口意象,有大唐天竺的牌樓,古意盎然。
古老街坊裝飾著各樣式燈籠,還真釀造了氣氛,喜氣洋洋。
街坊中還有挑擔貨物的婦人來回走踏。
祈福掛牌簽處都有美眉在這裡出入。
延伸閱讀
重慶自由行印象A~~通遠門遺址、領事巷遺跡、山城巷傳統與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