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到香港轉機到重慶,一趟就8小時了,機上看重慶第一印象就是二岸河邊高樓林立,群山環抱下,
就是如此繁榮景象,不輸上海、南京城,入住的飯店,選擇觀音橋富力凱悅酒店。
通遠門遺址是重慶主城區保存較為完好的最大的古城牆遺址。2000年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最早建於南宋末年,是重慶城唯一的陸路通道,故稱「通遠」。城上的小巷弄(鼓樓巷)可接領事巷到
金湯街、山城巷,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老街坊,雖然現在已經開發成現代街坊,但還是保存古老記憶的
遺跡味道,來重慶山城走走,這是一條很棒的回憶印象喔!!
通遠門改建成了遺址公園,在城牆上下修築了一座雕像群,還原了古代戰爭攻城軍隊與守城軍隊
的激烈爭鬥的情景。(怪哉!!首圖就是有人很白目,學爬城牆)
城上有幾處故事解說,
一是蜀築通遠門~~西元226年,三國時李嚴擴建,
二是張玨死守通遠門~~1259到1278年,南宋張珏抵禦蒙古帝國的蒙哥,後在重慶被俘。1280年,
於安西的趙老庵中自縊而死。
三是明末張獻忠破通遠門,歷史記載張獻忠屠蜀,應有質疑,因張獻忠死後13年,
清軍才平定四川,何來蜀人守四川,有人認為是清軍將屠川責任栽贓給張獻忠(待考)。
城上古色古香的通遠樓,是重慶文學會客所,再過去小巷弄就是鼓樓巷, 鼓樓已消失,
微上坡到山頂是平壩子。這塊平壩子曾是重慶城清軍綠營的火槍操練場,俗名「打槍壩」。
老巷弄都是民宅院落的老房子,如今兩側打造了老重慶的創意浮雕。
以青磚、青瓦、灰塑、石雕、瓦罐、木條構成元素。
五福宮是一座道觀,如今已消失,是重慶舊城區的最高點。
1929年重慶第一座自來水廠在打槍壩開始興建,1932營業售水,結束當時重慶人挑水的歷史,是一大建設。
鼓樓巷到山城巷會經過金湯街和領事巷,金湯街改造成商店街,領事巷維持舊街形式再改造。
領事巷的由來,是百年前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
西方列強就搶著老巷弄建起領事館而得名。
1896年後陸續英、法、美先後設立領事館,後有法國天主教堂。抗戰時期,日軍轟炸重慶時,
各領事館為避免被轟炸,在屋頂刷上自己國家國旗,才使得整條街巷奇蹟般留存至今。
地下水溝蓋印有製造年份,可見這條街坊剛重建不久。
隨著城市的發展,老城老巷漸漸沒落,但這樣優美僻靜老巷,在喧鬧嘲雜的城中,
經過改造建設社區,就多了一處靜謐地,而百年曲折的發展,也是百年的興衰榮辱縮影,
在綠蔭行走之下的古色古香老巷內,讓你感慨這太平盛世之不易,順便品味老重慶的生活氣息。
跟著美眉看山城巷的傳統風貌和繁華景色
2023年9月26日,山城巷才全面開街。
這裡有建於明朝初年的老城牆,有清末開埠時期修建的外國領事館和教堂,也有抗戰時期的
吊腳樓、四合院。其歷史文化風貌,代表老重慶的生活特色,是重慶的「桃花源」。
百年歷史的天主教堂仁愛堂,還保留著精緻的菱形木格窗花和花瓶式欄桿,
當年的仁愛醫院,只剩下殘垣斷壁間的塔樓。
1902年法國人到此修建教堂、學校,並立杆點燈為路人照明,因此命名為天燈巷,
直到1972年才更名為山城巷。有人說「欲知山城舊事,就到山城巷」。
巷弄旁圍牆上可以俯瞰長江兩岸、菜園壩大橋、長江大橋、石板坡立交和珊瑚壩。
配合今年龍年到來,山城巷階梯二側有龍形裝飾,配合紅燈籠高高掛,增添了喜慶氣氛
,商家也樂此不疲、生意不斷,連賣燒餅小攤都忙不過來。
抗戰時期四川軍閥劉湘下屬藍文彬師長住宿的「厚盧」
從上圖可知,下入口為最低處,上起點為最高處,由下而上是上坡,反之。
若想比較省力,可以由上起點或通遠門而下,若從下入口就要上坡費力點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