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行可說是每年必要行程,可疫情關係,一拖又是3年有,這次跟著喜事台北行,就來一趟淡水行,
加上好友納維布魯fb提到的幾處歷史建物重新開放,利用半日行程,好好走踏「木下靜涯舊居」、
「多田榮吉故居」、「滬尾小學校禮堂」這三處,重點是這三處皆免費參觀喔!! 。
「木下靜涯舊居」:
木下靜涯是早期台灣日本畫(膠彩畫)的先驅,他認為臺展的東洋畫就是因為有官辦美展才發展出來的,
木下靜涯是「地方色彩」的推手之一,他鼓勵臺灣畫家寫生,評論臺展的東洋畫:「相對於日本人
多思想性的作品,臺灣人則明顯地以寫實作品為主。」跟進者有早期畫家:林玉山、陳進、郭雪湖
(被譽為台展三少年),這位到臺灣的日本畫家,在臺灣畫壇耕耘,十足影響了臺灣東洋畫的發展。
以下是這幾位日治時期膠彩畫家早前的代表畫作。
很多人都以為「膠彩畫」是西畫,其實不然。在日據時代被稱為「東洋畫」到台灣光復以後,
曾被歸為「國畫第二部」,到民國六十六年,才由台中膠彩畫家林之助 教授,提出了「膠彩畫」的名稱。
「膠彩畫」 以獸膠為媒劑,調融礦物、土質、金屬為顏料的作品。 日本人把它保存下來,更在顏料上
研究發展,變成日本的國畫,我們提到的「日本畫」就是膠彩畫。
一樓介紹了房屋原有的構造,還有木下靜涯的生平,以文字、相片的解說,
空間新擺設,老舊文物不多,只能多一點想像空間。
二樓的空間較寬闊,外面陽台可看到淡水河、觀音山、八里河岸的風景。
旁邊公園有一塊石頭雕刻著木下靜涯逝世前最後的留筆「好日好日又好日」,他以102歲高齡過世。
另一旁的「淡水紅樓」,始建於1895年,在2000年後整修,恢復紅樓外觀,並改成紅樓餐廳。
雖不是政府所核定的古蹟,但其歷史,象徵淡水的繁華。
淡水紅樓三面都有磚拱迴廊,建築優美,可比擬紅毛城的領事官邸。曾有位屋主(洪以南)命名為「達觀樓」
因景色開闊讓人有達觀之感,在日據時代有許多港口及街景的照片都是由此樓拍攝而得。
進出「木下靜涯舊居」、「淡水紅樓」,可從三民街4巷或6巷進入,4巷廟前有牆壁繪畫,
描述早前淡水的榮華,其中白樓已改建成現代大樓,不復存在了。
返回途中經過滬尾偕醫館是台灣「北部」的第一家醫院,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1998年經
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多田榮吉故居」:
多田榮吉為日據時期淡水街長,1930至1933年期間,被任命為第四任淡水街長,致力淡水道路建設
、圖書館改建和開設學校等公共事業,對當年淡水的發展貢獻良多。
日式建築以紅檜木搭建,外牆雨淋板、屋頂黑瓦及屋內的平竿緣天花板留存至今。
《多田榮吉故居》後方有日式浴衣體驗活動,租借浴衣,大人是300元,小孩是200元,
還有許多體驗道具,造訪時穿起來拍攝,應有日式味道的。
另外有販售冰品和咖啡喔!!重要的是,這裡是免門票的古蹟景點。
故居基地居高臨下,俯瞰淡水河岸及觀音山優美的風景,是全台第一間擁有自來水設備的民宅,
鄰近淡水圖書館、小白宮及文化國小。
「滬尾小學校禮堂」:
滬尾小學校是日治初期在淡水唯一興築的小學校,目前僅剩1923年落成之「滬尾小學校禮堂」。
是典型的紅磚造公共建築,2006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22年修復完工。
以前斑駁外觀被當地人戲稱為鬼屋,是「囧臉」古蹟成員之一,比淡水海關碼頭洋樓
還多了「白色眉毛」和「鬍子」,這樣的特色,你注意到了嗎??
「滬尾小學禮堂」是初期首批建立的日本人小學校,其紅磚造公共建築,
市府投入2296萬元經費整修,完工啟用後,一樣免費入場。
1898年,日本在全臺各地設置專供日本人學童就學的小學校,1905年興建滬尾新校舍,
1923年增建「屋內體操場」,即現今留存之禮堂建築。2006年指定為古蹟。
延伸閱讀
淡水古蹟慢行4~~風水傳說中的淡水鄧公路上二級古蹟--鄞山寺
淡水古蹟漫行3~~近郊天元宮賞櫻、基隆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
淡水古蹟漫行2~~百年歲月遺留小白宮、馬偕故居、牛津學堂、紅
淡水古蹟慢行1~~百年歲月遺留的滬尾砲台、砲台公園、一滴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