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常常到淡水,就是沒把淡水紀錄一下,想說淡水是觀光區,
一定很多人紀錄之,又何必畫蛇添足呢?? 既然人生走一遭,每個人
皆是不同的歷境,只好,再次紀錄不一樣的淡水行,這次主題先以
滬尾砲台公園、滬尾砲台、一滴水紀念館、淡水海關碼頭為主,
只因為滬尾砲台、海關碼頭的議題是清法戰爭,百年歷史的重現,
訴說這一仗台灣對外禦侮戰爭光榮的一頁,也是清末唯一的一次勝仗
,而一滴水紀念館和清法戰爭毫無關係,只是剛好它位於滬尾砲台
旁邊而已,順便紀錄一下啦。
滬尾砲台公園位於淡水高爾夫球場旁,卻和滬尾砲台相差一公里,
公園占地計八公頃,前身為高爾夫球場一部分,大片草坪,視野開闊
,綠意盎然,是一處休閒的好去處。
公園左側的木棧道大樹林立,幽深的綠色隧道,讓人有神祕感覺。
轉彎處,有個廢棄的碉堡,窗口用鐵絲網隔離,不知沉寂多久了??
走道盡頭,還有一座涼亭,原來和之前的綠地是連通的,穿過綠地想
找滬尾砲台所在,結果不知所終,穿過小徑,竟然可以通到高爾夫球場
去,可見,公園只是球場一部分,而「公園」與「砲台」是分開兩地的。
淡水球場是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創建於日據時代(1919年)。 早前
是清兵的練兵場, 清廷割台後, 日本總督府 轉變為高爾夫球場。
走出公園,沿著小徑約1公里處,可以看見高爾夫球場入口,另一側是
滬尾砲台,自從105年起,新北市古蹟採收費制,一票80元一天玩到底。
新北市民及全台學生不收費,須看證件喔!!
砲台前遠眺淡水河,下方綠地建物是一座和平公園,對岸是觀音山。
「滬尾砲台」城門前寫著四大字「北門鎖鑰」,訴說台灣一頁歷史。
砲台是1884至1885年中法戰爭後,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體認台灣海防
的重要,於1886年(光緒十二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
以西洋砲台為範本,劉銘傳親題的「北門鎖鑰」門額留在城池是大門上。
砲台整體建構,包括: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等。
原設計砲台內有四座砲座,分別為12吋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尊,
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日領時期拆除,目前的滬尾砲台已不見大砲足跡。
早前砲台沒規劃不收費,目前在堡壘營房裡有清法戰爭資訊展覽
及AR互動體驗設計,讓你身歷其境,走入甬道中就像走入歷史中
,一場場歷史影像,讓人回味。
阿姆斯脫朗後膛鋼砲特點是從火砲後方裝彈、大砲管內有膛線、砲彈為
圓筒狀,在1854年發明了這項武器,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攻下大沽砲台。
炮台有二處甬道缺口可以走上甬道上方,當年砲台建造完成後未實際參與
戰事,建築部分仍保存完整,是目前世界少數僅存最完整的西式砲台建築。
日領時期,砲台功能喪失,砲台的土垣上方種植樹木,使這一座城堡
內處處充滿綠意,樹木以苦楝花居多,花開季節,紫色花香令人駐足。
圓弧形的砲座,暫放彈頭的水泥模穴仍保存完整,清晰可見。
砲台上已經不見大砲了,不像安平古堡還有古早大砲遺跡,另一側
可見一尊大砲,原來是仿製1/3比例的阿姆斯脫朗後膛鋼砲。
環狀走土垣上方綠蔭,可見36支像煙囪的甬道通風口,相當罕見。
大砲躺在老樹成蔭的幽幽密林中,是古老又神秘的歷史,拾級而上、
拾階而下到蓊綠的堡壘間,緬懷歷史的滄桑,感受這一段歷史的悲哀。
離開滬尾砲台,前方小路走往淡水小築,原來是一滴水紀念園區。
小小一間一滴水紀念館旅客服務中心,介紹其來由及淡水木業發展。
何謂一滴水,原為紀念起造者水上覺治之子、昭和時期作家水上勉,
一生承襲自日本滴水禪師的禪宗思想,崇尚珍惜萬物資源,就算只是
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也當物盡其用。
原是1915年建於日本的民宅木造建築,為了連結日本阪神大地震及
台灣921大地震的台日情誼而遷建。
其含意感謝移築的朋友們,雖力量小如一滴水,終能匯聚完成此移築工程。
園區內花木扶疏,如同日本庭院一般,高大的樟樹林環繞,幽靜庭園值得一走。
館內有設置了「水上勉文庫」及「陳舜臣文庫」,以促進近代台日文學交流。
這棟百年民家建築,六百多根樑柱沒有使用一根釘子,
榫頭銜接方式20餘種,展現出登峰造極的木造建築文化。
紀念館四周除了日式枯山水前庭設計外,日式庭園也給人清新寧靜的
感覺,水池,石子,竹子、亭台及造型松樹,都讓你感受禪宗的味道。
連庭外的座椅都很特別,有12生肖感覺。
淡水百年歷史古蹟還有一處有展覽清法戰爭史,就是淡水海關碼頭倉庫。
走走海關碼頭,一定喜歡沿著淡水河邊欣賞觀音山,日落時分更是精彩。
海關碼頭園區 兩棟倉庫都有展覽,主要是AR體驗區,
,聲光十足,讓你深入其境,更能深刻認識歷史。
展覽透過戰爭實境場景模擬,設計體感式體驗區,體會當時
戰爭前線的攻守狀態,和認識19世紀淡水城鎮生活。
倉庫外有座洋樓,目前規劃有許多船舶元素,也有一台從日本引入的投幣咖啡機。
AR體驗館外有座倒置的船舶造型裝置藝術,更是吸引遊客好奇,
進入內部,由外射入的光線,虛擬之間,讓你彷彿真的在船上。
訴說西仔反戰役(清法戰爭),在於1884年8月至1885年6月,法國遠東
艦隊與清軍在台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下分基隆戰役、
滬尾戰役、澎湖戰役。
其中的海戰砲打基隆、淡水,雖然無敵,卻在登陸戰,清軍利用天險
與地形,使得法軍全面潰敗,是一場清末難得一見的勝仗,可是,
最後還是由李鴻章簽訂了天津條約,喪失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
左宗棠對於李鴻章簽訂的條款十分不能諒解,對他作出如下批評:
「對大清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