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5104.JPG

來淡水一定會去百年古蹟尋尋,就在真理大學真理街路上,可以一尋

小白宮(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馬偕故居、姑娘樓、牧師樓、牛津學堂

、大禮拜堂、紅毛城、前清英國領事館,異國建築風格,讓你目不暇給

尤其小白宮,為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洋人俗稱小別莊,紅磚鄉村

建築與印度熱帶建築拱廊結合的新樣式,在洋關員撤離後,疏於管理,

1996年欲報廢拆除,經淡水地方人士、團體搶救下,政府於1997年評定

小白宮具有歷史意義與獨特的價值,定為第三級古蹟

(小白宮與紅毛城需購票進入,當天可以一票玩到底)

DSC_4937.JPG

DSC_4947.JPG

1862年時滬尾洋關正式設立,淡水開港通商後關務繁雜,

洋關員增加,便在埔頂的『居留地租界』興建三座豪宅供

洋關員居住,稱『埔頂三塊厝』,即是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

DSC_4949.JPG

小白宮中有11個半圓拱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具有對稱的特性

DSC_4952.JPG

小白宮前門的好大雞蛋花(俗稱緬梔花),已有近百年歷史,傳聞為

以前英國人所種植,已公告列管為珍貴樹木,不得任意遷植或砍伐。

DSC_4955.JPG

DSC_4957.JPG

小白宮後方草皮花園腹地大,走道上的古早郵筒,添增歷史的味道。

DSC_4958.JPG

後方小房規劃了咖啡庭園,讓你欣賞之餘優游喝杯咖啡或涼飲。

DSC_4959.JPG

DSC_4961.JPG

後方草皮上有四個大坑,不知是清法戰爭或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的痕跡。

DSC_4965.JPG

走出小白宮前方小街,可以直接進入真理大學區域,這一處是屬於

私校財產,不用門票,這棟英國人稱為bungalow形式的建築,

座落於蓊鬱青翠的庭園中,三面迴廊的白堊洋樓

1875年馬偕博士所建造的寓所。

DSC_4978.JPG

DSC_4966.JPG

DSC_4970.JPG

建物後方「讀書樓」作為讀書研究之用,他在此娶妻生子,

是馬偕博士開拓宣教的重要基地,直到1901年馬偕博士病逝為止。

DSC_4983.JPG

馬偕博士逝世後,華羅德牧師宋雅各醫師等宣教師曾在此短暫居住。

1912年其子偕叡廉先生回台創辦淡江中學,再以此故居為校長寓所

1965年 真理大學創校後輾轉成為圖書館、招待所,現為馬偕紀念館

DSC_4988.JPG

馬偕紀念館旁有二棟優美的紅樓,是姑娘樓和牧師樓

DSC_4994.JPG

DSC_4968.JPG

昔稱「姑娘樓」,建於1906,為當時淡水女學校校長金仁里姑娘、

高哈拿姑娘兩位女宣教師的宿舍。

「姑娘」是台灣教會對外國單身女宣教師的尊稱,而曾經生活於「姑娘樓」

的還有黎瑪美、安義理、杜道理和德明利等姑娘。 

DSC_4972.JPG

DSC_4995.JPG

 1965年真理大學創校所需,最後一位女宣教師徳明利姑娘搬離後

,「姑娘樓」成為真理大學校長室,校方一直視為古蹟加以維護保存。

DSC_4996.JPG

DSC_4999.JPG

DSC_5005.JPG

牧師樓與姑娘樓為兩棟迴廊式洋樓,紅磚外觀、斜屋頂、迴廊及

高台階等特色,相當具有懷舊風情,屬於真理大學的一部份,

入內參觀請保持安靜與禮儀,靜靜感受紅磚洋樓的百年風華。

DSC_5007.JPG

DSC_5010.JPG

「牧師樓」建於1909 特色的紅磚拱形迴廊和綠草如茵的庭園,

難掩百年風華。因有明有德、孫雅各兩位牧師(淡中代校長)居住過,

故稱「牧師樓」,目前為真理大學教職員辦公室。

DSC_5013.JPG

DSC_5021.JPG

DSC_5015.JPG

走下牧師樓,遠處就是真理大學的大禮拜堂,高聳巍峨教堂,

外觀採用哥德式的設計風格,窗戶和大門塑造出建築的獨特風格。

DSC_5020.JPG

DSC_5029.JPG

DSC_5034.JPG

走進真理大學校門口,左側是大禮拜堂,右側是牛津學堂(真理學堂大書院)

DSC_5047.JPG

DSC_5035.JPG

牛津學堂建於1882,一生奉獻給台灣的馬偕博士,以故鄉牛津郡

募來的錢所建立,因此又名「牛津學堂」,為百年歷史理學堂大書院。

DSC_5041.JPG

馬偕在台灣四合院屋頂裝上寶塔及十字架,配上洋窗戶,中西合璧建築。

目前作為馬偕紀念資料館、教會史蹟館、真理大學校史館使用。

DSC_5055.JPG

紀念館邊旁的紅磚砌牆,說明此處是淡水工商前身。

DSC_5058.JPG

DSC_5113a.jpg

轉個彎來到赫赫有名的紅毛城,園區內主要建築有兩棟。一為荷蘭人於

1644年興建的四方形城堡,名為「安東尼堡」,為今日我們所稱的紅毛城

二為後來英國領事於紅毛城東側增建紅磚洋樓,作為領事生活居住處所。

DSC_5063.JPG

屹立於淡水三百餘年的紅毛城,是臺灣現存古老的建築之一,目前列為

國家一級古蹟。紅毛城原為明崇禎2(1629)由據有北臺灣的西班牙人創建

,當時稱作聖多明哥城,與基隆的聖薩爾瓦多城互為北海岸上的犄角。

後來荷蘭人趕跑西班牙人,重修城樓,「紅毛城」的名稱便由這時流傳下來。

DSC_5108a.jpg

紅毛城內兩尊外國人像,微肖為妙,到底是西班牙人還是荷蘭人呢??

經歷西、荷、明鄭、清朝和英、美、澳的管轄,宛如一部臺灣史的活見證。

DSC_5068.JPG

DSC_5070.JPG

前清英國領事官邸,是一棟紅磚二層洋樓, 外觀典雅 造型優美

的建物是由英國人設計,中國工匠施工建造。

DSC_5074.JPG

牆壁用的是中國的紅磚,屋頂是閩南式紅瓦,是典型英國「殖民地樣式建築」。

內部有客廳、書房、餐廳、旋轉式樓梯、壁爐等空間與設施

DSC_5078.JPG

DSC_5080.JPG

迴廊的欄杆使用「綠釉花瓶欄杆」,結合中國陶藝與西洋花瓶欄杆形式,

「花瓶」樣式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平平安安」的吉祥意義,

每組設十個花瓶欄杆更有「十全十美」的福氣。

DSC_5081.JPG

領事官邸入口立面兩側立柱,共有12幅磚雕VR字母是維多利亞女皇

(Victoria Regina 1837~1901 在位) 的縮寫。代號其中VR1891

磚柱及牆壁厚度皆為0.5碼,顯然出自英國建築師之設計。

DSC_5082.JPG

精緻磚雕以象徵英國的薔薇花為主。

DSC_5085.JPG

DSC_5095.JPG

領事館旁的草坪上陳列清軍遺留下的古砲,最早砲管上鑄有「嘉慶十八年

奉憲鑄造北路淡水營大砲」等字樣,古砲被安置在紅毛城露臺前以壯聲勢。

DSC_5101.JPG

DSC_5102.JPG

落日餘暉下的紅毛城及英國領使館更顯得歷史滄桑的一頁。

DSC_5107.JPG

悠悠淡水河,流過多少歲月,承載多少滄桑,這些古蹟還是盡付笑談中啦!!

DSC_493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龜獵人 的頭像
    海龜獵人

    海龜獵人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