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之家的成立可說是台南縣長蘇煥智卸任前的德政之一,看看這
一地(向台糖租了兩公頃的土地),環境優雅,寬敞舒適,一片草原
處處生機,可說是老牛之家的世外桃源。(地點:柳營鄉德元埤生
態休閒園區(荷蘭村)東南側)
聽說:以台南縣來說,目前只有161位農民養牛、218隻老耕牛,
記的不久之前,六甲還有一頭最後的水牛,可惜,幾年後還是不見了。
現在的小孩,看見水牛,就好像在動物園看見動物一般,暨驚訝又好奇。
如今,水牛之家成立,除了讓這些辛苦的老牛得到妥善的照顧外,也可
以作為校外教學的一個好地方,緬懷先人胼手胝足,蓽路藍縷辛苦歲月!
這一頭就是從牛販手中「搶」下來的,由縣府花錢購買,一頭則是
新市老農陳水可先生捐贈,原本陳水可想把老牛賣掉,但牛販要帶走
牠時,卻見牠眼眶泛紅,陳老先生一時不忍,聽到縣府設置老牛之
家,於是把牛送過來,現在還常常來探望老牛,就像老朋友一樣。
民視報導:
這一隻母水牛,就是報紙刊的會流淚的水牛:雲林縣斗六市的老農夫
梁平和飼養多年的一頭老母牛,感情相當好,老農夫最近希望將母牛
送到台南的老牛之家安養天年,但是想到要和老牛分開,老農夫梁平
當場難過的掩面而泣。想到即將和牛牛分開,老農夫情緒激動的掩面
而泣農忙時耕田,農閒時帶著老牛四散步,老農夫梁平和他的老牛,
天天形影不離,當地民眾都知道他們是最佳拍檔。天氣太熱了,怕老
牛熱著了,梁平趕緊幫牛牛沖涼和老牛相處了二十一年,牛牛現在是
斗六鄉下僅存的一頭牛,被當地民眾視為國寶,在鄰居的眼裡,老農
和牛牛的關係比親人還要親牛牛比一般的水牛來的幸福,老農夫不但
天天帶牠散步,還幫牠蓋了一間套房,裡面不但加裝了電風扇,還有
吃不完的牧草。七十五歲的老農已經無力從事農作,他一度擔心老牛
被送去宰殺,所幸女兒幫忙在台南找到了老牛之家,可以讓老牛在這
裡安養天年,也讓梁平放下心中一塊大石頭。
台灣的牛種大致可分為水牛與黃牛兩種,根據歷史記載,早期的
水牛是漢人移民從大陸引進,主要用於研磨蔗糖、駕車、耕水田,
而黃牛則於荷蘭時代於印尼等東南亞地區輸入,主要用於耕作旱田
及拉車。水牛與黃牛各有各的性格,他們的習性與體質等也略
有不同,聽說不可以雜交,因不同屬。
※黃牛的簡介
性情:黃牛的個性比較急,動作比較快,但是有時候會鬧點「牛脾
氣」,如果陌生人接近時,會用後腿踢人。
牛角:色澤呈暗灰色,較細較短,略向前彎曲。
牛毛:黃牛的牛毛以淡棕色或棕褐色為主,毛比水牛的毛短,毛有
光澤但是略粗,和水牛一樣,兩眉中間及四肢上也有螺旋狀的「牛狀」
體型:黃牛的體型較水牛小,成年的公黃牛大約有340公斤,母牛
約有250公斤。黃牛頸部的皮肉較鬆寬,常常垂下來,公黃牛的雙肩
高起,肩骨肌肉發達。
工作效率:黃牛每小時可耕旱田四至六公畝,比水牛快,但是黃牛
負重的本事遠不如水牛,大概只有500公斤左右而已。
目前老牛之家共有六頭牛,2隻水牛,2隻黃牛,2隻乳牛,平時牠
們各有天地,互不干擾,尤其這一頭公水牛,脾氣不好,放了野放
,也不曉得哪個人會受傷,所以,只好關在牛舍中。
摸摸這頭乳牛,它的毛可說是柔順滑溜,細密清爽,不像水牛毛那樣
粗糙,聽說,公乳牛除了交配功能外,大部分只有宰殺了,所以說,
這兩頭可真是好命
一路上要小心,可不要踩到地雷(牛糞到處都是)
「老牛之家」蘊含人道關懷精神
在台灣開拓史上,牛占有重要的地位,牠任勞任怨,辛勤工作,成為「台灣精神」的象徵。近年來農業機械普及,老牛紛紛遭到屠宰,數量越來越稀少,甚至瀕臨絕跡,台南縣府在柳營鄉德元埤成立「老牛之家」,讓奉獻一生的老牛得以安養天年,這種充滿人道關懷的行動,需要更多人熱情參與。
牛在台灣傳統農業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勞動力,農民利用牛耕田、拉車,創造極具歷史意義的經濟價值。早期台灣的開發大致由南向北、由西向東墾殖,牛隻數量與耕地開墾面積成正比。在清代台灣輿圖上,已開發的地區除畫上房舍外,還會畫上牛隻,因此牛被視為台灣從蠻荒走向文明的一大指標。
台灣古代曾有原生種的牛,但在地球最後一個冰河期結束時便已滅絕,在澎湖、台南左鎮、關廟等地均曾發現其化石。現在所謂的「台灣牛」,都是從域外引進。根據史料記載,荷蘭傳教士克拉維爾,向東印度公司貸款四千荷幣,購買一百多頭印尼黃牛,運到台灣交給教區的蕭壟社飼養,並指導先進的農耕技術,蕭壟社就是現在的台南縣佳里鎮一帶。
到一六四○年,台灣黃牛已繁衍到一千三百多頭,荷蘭人在南北兩路分設「牛頭司」,負責管理牛隻。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實施寓兵於農政策,並積極鼓勵漢人來台開墾,渡海來台者每人給銀三兩,三人給一頭牛,就是來自大陸福建地區的水牛。水牛適應水稻耕作環境,和擅長耕作旱田與拉車的黃牛,相輔相成,為台灣的農業發展貢獻良多。
清朝時期,官方在台灣設立多處「牛墟」,目的是集中買賣、防止盜牛、禁止屠宰等。日據時代,台灣牛隻實施登記制度,項目包括品種、性別、產地、毛色、特徵、畜主姓名、住址及買賣異動情形,牛隻死亡時,還要辦理除籍登記,管理極為嚴格。牛是農村主要勞動力的來源,經濟收入之所賴,農民幾乎都把牛當成家中一分子,很多台灣人對牛抱著感恩的心,終生不吃牛肉。
但隨著「鐵牛仔」問世,牛的功能快速被取代,許多牛被賣掉,牠們最後的剩餘價值,就是屠宰之後祭了人類的五臟廟。目前台灣役用牛數量正快速減少,根據農委會統計,到去年底為止,全台飼養黃牛只剩一千五百多戶、兩千八百五十多頭,飼養水牛戶數更只有一百九十四戶、五百二十三頭。
如不對牛加以保育,有朝一日,台灣將只看得到乳牛,看不到黃牛和水牛。所幸,台灣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推行「台灣黃牛種原保存計畫」,已做出良好成績。除了「保種」之外,又將如何善待老牛?為讓老牛安度晚年,台南藝術大學一群研究生,曾幫助後壁鄉土溝村「最後一頭水牛」蓋牛舍,並將過程集結成《水牛起厝》一書,這是一項關懷老牛的溫暖行動。
台南縣政府所成立的「老牛的家」,已有三頭老牛進住,將擴大成「老牛安養中心」,不但具有教育意義,也是人道關懷的具體表現。「老牛之家」需要飼料、醫療、管理等費用,如果沒有各界贊助,可能無法持久。當我們提倡「台灣精神」時,別忘了曾為台灣犧牲奉獻的老牛。
2010/05/04 17:53 轉載至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