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的番社庄指的是目前的東山區,而吉貝耍社區以前是平埔族的
哆囉嘓社的舊社地,在三百多年前,因漢人的擠壓,加上清康熙年間
,原蕭壟社的西拉雅族人遷移屯地,代代繁衍成社,原先的哆囉嘓社
原民就遷移到關仔嶺、白水溪一帶,吉貝耍社區遂成為蕭壟社群中
保有最完整平埔信仰文化的部落。
PS:感謝「吉貝耍文史工作室」段洪坤老師的召集下,積極投入尋根工作
,保留當地來不及的紀錄,並喚醒民族的自信,凝聚共識,對外推展文化
,讓更多人真正認識吉貝耍豐富的人文歷史之美。
在165線進入吉貝耍部落前會看見一隻棕色跑馬,大概是這裡的地標吧!!
原因可能是前面的村莊名叫北馬吧!!還是另有原因呢??
「吉貝耍」,是西拉雅語,是「木棉部落」之意,吉貝耍居民多為
平埔西拉雅族蕭壟社群的後裔,這裡成立部落學堂,主要是給予村內
學童認識自己的家鄉歷史和藝術活動,而且提供不同族群的交流活動。
部落學堂巷口進入就看見「東公廨」,在吉貝耍部落共有五座角頭公廨
,分別位於村中四個方位角落,小公廨負責守護各角落的村民,
非漢文化信仰中的「五營」概念,是具有家族傳承的文化意義及鎮守
吉貝耍南北處陰陽交界處作用。
這裡的最高建築是東河教會,成立於1871年,於主後2002年重建,
至今已近150年歷史,教會聚會是採敬拜讚美的方式。
轉個彎來到吉貝耍最具代表性的「段氏古厝」,是建於日據昭和五年
的三合院建築,漢式建築雕樑畫棟,門廳彩繪是麻豆街水龍師操刀
,建材由大陸福州船運到月津港,再以牛車搬運至此地,具閩南傳統建築之美。
巷內「西南公廨」阿立母神名叫「阿卡段」管西門南方,是所有
角頭公廨最晚建立,目前由前「向頭」段福枝後代子孫管理。
彎曲大竹節頭稱為”跳橋”,是兵馬營巡查神與阿立母溝通之橋樑。
目前在角頭公廨旁及道路旁都有幾處用彩石拼貼繪出的西拉雅神話故事
,「西南公廨」旁的故事以阿立母接炸彈為題材,創作藝術家是陳昱良
、王國仁,前方還有很棒的休憩的平台設計。
吉貝耍已漢化很久了,當然少不了廟宇信仰,這一座東河宮是主祀清水祖師。
東河宮旁的小葉欖仁空地上也有藝術創作,主題是清領殖民統治時期
,居民受脅迫繳稅、同化、移民遷徙之苦。
靠近「大公廨」前的民宅,圍牆上 穿插的彩繪陶板,道盡屬於這裡的故事。
吉貝耍文史工作室提出的「西拉雅故事村」計畫案,獲得信義房屋的獎助,
由老一輩的族人口述西拉雅的傳說故事,經孩童們發揮創意,繪出這些有趣
、生動的畫面,間接傳遞著他們的故事和文化。
「大公廨」前的藝術創作元素有阿立矸、澤蘭、檳榔、米酒,
加上傳統服飾十字繡圖樣,相當顯眼,是由陳昱良設計。
大公廨旁有兩座漂亮的涼亭,一般是給吉貝耍的老年們休憩用的,
中間的彩繪牆大大的木棉花,說明這裡就是木棉花的故鄉。
大公廨原為茅屋竹壁的建物,1982年改建分為三格室,中室祀奉尪祖
、東室祀奉洛拉娜阿立母、西室祀奉不知名阿立母。
西拉雅族信仰和一般民間習俗不同,大公廨具有神聖地位,雖是
開放空間,請入內先脫鞋,各神靈以阿立矸(白色瓷瓶)上插澤蘭代表
,為西拉雅族特有的祖靈信仰模式,壺非神體,而是透過「水」與
「向」Hiang(咒語)的操作,跟神靈溝通,平日族人以米酒與檳榔來供奉
。這裡每年農曆九月初四、五的夜祭與孝海祭,跟漢人的過年一樣熱鬧。
大公廨外庭旁種植一排13棵的老樹,其中9棵原生種蓮霧樹和4棵芒果樹
,樹徑有一公尺以上,當初是為埤塘護堤用,近百年後,是吉貝沙地區
的資產,更值得大家懷念與感恩。
庄外一處「北公廨」,旁邊大榕樹下提供老人休憩處,外露鐵籠
圍成的「兵馬營」,類似衛哨站。
彎曲大竹節頭叫「跳橋」,是兵馬營巡查神與角頭公廨的阿立母溝通之橋樑。
「北公廨」旁的洗衣棚連接水圳,提供當地婦女洗衣之用,但因環保問題
,似乎不符時宜,大概是蓋個樣子,給路過的旅人洗手腳休憩還比較好。
下圖是「中公廨」格局大同小異,鐵籠放置裝有清水的瓷瓶,並插上澤蘭
,澤蘭也是吉貝耍人的護身符,據說把它帶在身上能保平安。
下圖是「東南公廨」外觀則是較堅固的磚牆構造,目前由張姓族人管理。
吉貝耍早前名稱是東河村,如今已正名了,連當地東河國小於2010年正名
為吉貝耍國小,是台南縣內第2所正名的小學(第1所是鹽水坔頭港國小)。
路邊的課桌椅藝術化,以剪影圖文敘述說日本殖民時期與戰後槍桿壓迫下
,族群認同流失與汙名化,固有文化流失,如風中殘枝般的脆弱。
吉貝耍地區常見的農村建築,不說的話,真的看不出是平埔聚落,而這一家
老屋門庭改建很新穎,別有特色,號稱「懷仁居」,可見主人心懷仁義喔!!
老屋維護相當好,似乎還加以彩繪壁飾,更是錦上添花,可惜沒法進入參觀。
神奇的「四姓井」由附近段、賴、楊、潘四姓人家共同出資開鑿,起初
挖不到水源,後來因〝李仁記尪姨〞指點才找到充沛的水源,如今已不飲用。
靠近章氏古厝旁也有處藝術創作,主題是荷蘭殖民時期,敘述400年殖民時
西拉雅文化還未被同化前,荷蘭人透過傳教協助語言建立,並記錄相關資料。
最後要介紹的章氏古厝,剛好訪問到回鄉的章老先生,較裡面的老古厝是
大房的居所,前面已經蓋是鐵皮屋頂是三房居所,旁邊老厝是二房居所。
大房的章氏古厝目前無人住,老屋呈現頹廢樣,門牆上的彩繪逐漸褪色
,連門楣上「河間」堂號都快不見色彩了,很可惜。
門牆上的木材都是正港的台灣檜木,兩側室窗眉月影和琴聲依樣光彩顯著。
牆賭上的洗石子圖樣,依稀可見,可訴說當年創建之美。
進入主廳一觀,牆柱間的彩繪壁依然清晰,華麗又樸實間,透出一股
清秀書香之氣,真佩服當年施作的福州師傅。
兩側護龍因沒有維護,再不多久可能就傾倒了。
主廳前的鐵皮老厝,其實建在古厝之前,原先這一棟紅色鐵皮屋頂建物
是建築工人臨時住所,後來因家族人口眾多,一分就給了的三房了。
章氏古厝的古井開鑿比四姓井年代還久遠,目前也沒人使用了。
上圖是第三房的老厝,下圖是隔壁的二房的老厝。
章老先生同意老厝內部攝影,獵人我就順利拍拍記錄了,老厝上的
壁飾彩繪還真維持原樣,簡單的藍色漆是章老先生自己塗上的,
避免木頭蛀毀掉,因為和前方老厝的檜木不同,已經有些蛀掉脫皮了。
栩栩如生的壁畫彩繪,敘述岳飛搶挑小粱王和文王渭水求賢姜子牙故事。
最讓人不解的是紅梁柱上的金字,可能是古體字,要請書法家來認字了
,不然連主人都不能解釋!!何況獵人我呢??
最後來看看二年前拍的吉貝耍夜祭,就透過此文來說說,夜祭從晚上
持續到隔日,過去一年曾向阿立母許大願者,須在夜祭時拜全豬還願
,此外還需準備其他的祭品,透過尪姨,也就是女性祭司來主導場面
,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儀式活動,最後再以舞蹈歌謠「牽曲」來答謝祖靈。
當下活動時間很長,無法全程認識,就幾個儀式稍微知道夜祭和其他
漢族祭祀不同,而廣場上數十隻全豬橫躺,還真有一股神秘氣氛喔!!
吉貝耍夜祭從農曆9月4日夜晚開始舉行,大約凌晨3至4時結束,
儀式過程大致可以分為:(1)敬酒請神,(2)點獻豬,(3)謝還願,
(4)過火,(5)覆布禮,(6)翻豬禮,(7)牽曲。
接著,農曆9月5日下午2時會開始舉行孝海祭,儀式過程大致為:
(1)三向禮,(2)牽曲,(3)點飯菜,(4)換青祈福,(5)採青走向。
下圖是覆布禮,此時已經是晚上快一、二點了,只好收工回程。
認識西拉雅部落在吉貝耍,也一同看看這裡的新舊建物,如同閩南
農村建築一般,竹編農舍易毀壞,木板石柱農舍保存較久,新蓋的
鋼筋水泥房舍更是堅固耐用,而西拉雅族的祖靈名稱,在不同地方
有些差異,甲仙的小林村、大內頭社稱祖靈為太祖,而吉貝耍的信
仰代名詞則為阿立母,通稱為「阿立祖」。
阿立祖的信仰很特殊的是他們敬拜的是生命的泉源----水,沒有偶像,
以前因為不認識無法理解,希望以後會因走進吉貝耍部落而了解文化
差異,除古厝建築、藝術設計外,更多的西拉雅傳統文化內涵能活化呈現,不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