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踏尋白河廣濟宮安化寺純屬偶然,只是想到
白河找找靈感,拍攝荷花,然而,當天遍尋蓮池中
的荷花,竟和六甲的蓮池相似,開沒幾朵,想想只
好處處走走,多認識附近鄉里,越往荒郊地越是淳樸
,有回顧20年故里的感覺。
巧的是一望眼,就是這間廟宇,庭前廣闊,鍾靈毓秀
,竟是廣濟宮化安寺, 既是宮亦是寺, 既是道亦是佛。
類似的道佛合一廟恐怕不多。
庭前石獅威嚇凌凌,兩側石壁彩畫逼真,最令人側目
的還是頂上的交趾陶,有歷史人物及仙佛傳說,驚艷
非常,光彩奪目。
廣安部落居民的信仰中心,相傳在清乾隆年間,
包氏祖先來此墾荒,隨身奉請清水祖師佛像,於嘉慶
年間庄民合力建廟,名為廣濟宮。後因地震毀壞,仕
紳再集資修建,並自大仙寺分香佛祖奉祀,加稱化安寺
,故名「廣濟宮化安寺」。
清乾隆年間,包氏先祖伍吉公自漳州奉迎清水祖師爺,
募集鄉民二十六名,組織祖師會,並由每位會員出資銀
圓作爲基金茲利養息,直到嘉慶二年會員日衆,協定將
此基金用以建廟廟,成名爲「廣濟宮」,當時廟身仍爲
土埆厝,之後幾經修建。西元1902年、1905年又各
修繕一次。1913年雖也再作修建工作,但因1912年之
颱風及蟻害致廟宇嚴重荒頹,故再由廟産中籌措辦理
新建。1930年、1941年兩次震災廟身部份毀傾,1948年
賴振明等集資大肆修建。
廣安宮化安寺內有一道光十五年立的古碑,嵌立於
神龕右側牆間,碑文清晰可辨,乃當初祖師會建廟
之時衆會員糾資購買田業充爲祭祀費用,爲久遠計
,將當時之契卷批明存照,刻碑以爲憑證。
交趾陶實際是一項由大陸南方傳入本省的特殊製陶
技藝,是中國廣東民窯體系,專門燒造的一種用於
建築或寺廟/宗祠/富宅的裝飾,低溫/多彩釉陶.
在以前時代裏,老師父並不稱它是<交趾陶>,
而稱之為<石燙>.燙是台語音.
在這座古廟不僅有著一個令人好奇的廟名,它更有
著一段令人不願想起,卻又不敢遺忘的慘烈故事。
廟後叢林遍地,一探尋才知有三棵大榕樹,一線排開
聚立山頭,一股參寒之氣,凜入皮骨,查資料才知它的故事:
日據初期,台灣各地偶有義勇軍起來反抗日軍之鎮壓
據台行動,一役中,某義勇軍襲擊日軍後遁入枋仔林,日軍
為平定義勇之亂,卻查不出義勇軍下落,乃假借查戶口之
名,在廣濟宮召集全村村民後,「寧可錯殺,不可錯放」,
於是將庄內十八歲以上男丁共計二百卅八位,全數押往
廟後古榕樹下予以格殺,一時鬼哭神號、血流成河,草木
亦為之悲憤。
在此慘無人寰之屠殺後,致使枋仔林一度成為寡婦村,
廟後三棵古榕樹見證了這段歷史,卻無力阻止,因此每當
清風掃過樹葉間,便彷彿發出低迴的嘆息聲。這件慘烈
的屠殺事件至今雖已屆一百年,但此歷史傷痛仍在里民
心中難以抹去。 廣濟宮化安寺金碧輝煌的莊嚴氣質,
因寺後的老樹、藍天、白雲而更讓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