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在山上服務期間,常帶學生至原台南水道參觀,那裏算不陌生
,幾年後還有開放,最近才發現,原來變成國定古蹟,而且是一級古
蹟,奇貨可居,就不能隨意進出,變得想一芳親澤,還必須申請才可。
台南水道水源地區申請參觀須知及申請表
http://culture.tainan.gov.tw/form/index-1.php?m2=52&sid=25&id=1071
以前來這兒,小孩為主體,拍拍古蹟當背景,現在做紀錄,必須
從頭到尾,多少拍幾張,才能把這原台南水道全貌完整記錄。
這裡也有一篇文章很不錯,參考一下(布魯部落格)
http://navyblue77.pixnet.net/blog/post/43177966
看看這一棵樹,樹皮斑駁麟次,樹葉好似國畫松樹般,
應該是日本皇太子手種之黑松吧!!相當特別。
剛進來這兒,必須經過整排大王椰子樹林,左邊如森林,
右邊是苗圃,如今改觀了,可能是縣市合併問題,全部統
一管理,一路經過,森林不見,苗圃已失,但是自來水廠
大門前庭依舊,幾棵高大樹林,防空洞還沒被拆,真是可慶之處。
原台南水道於2002年11月經前台南縣政府指定公告為縣定古蹟,
2005年6月23日指定為國定古蹟,目前屬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六管理處。
一進入大門後,就看見一棟高大紅樓,聳立在一片老樹林間,
這裡就是為全台大型水道設施保存最為完整、最久遠的古蹟,
這套系統從日治到戰後使用未曾間斷,是自來水工程演進過程的見證者。
不同角度來看這棟紅樓(濾過器室)
紅樓前這一棵大樹,可是近百年的羅漢松,巨大的身軀見證這裡的歷史。
從側門角度看看這些老榕樹攀延的樹根,可見其歷史。
後棟是水場辦公室,長方形設計,有拱狀長廊輝映,
走在其中,就好像走入歷史時光中。
外圍的老樹和紅樓長廊形成一處幽靜的景色。
內部濾過器室就是左右兩排共14個大型快濾筒,當時是由英國進口。
上方木架結構好完整排列。
園區內除古蹟建築、設備極具價值,整片水源保護地未受污染破壞,
自然景觀豐富的生態,不時可以鳥鳴鷹嘯,園區廣闊,沒來過的人,
應該來走一走,看看日據時期台灣衛生工程的偉大。
對面是啷筒室,兩棟紅磚建築聳立在兩側,拱狀門窗是它的建築特色
,也是當時日本建物的特點,就好像現在台南一中、二中的紅樓一般。
唧筒室內的四具大形(抽水馬達及20吋大水管,功能是抽送到
山仔頂的淨水池,至今仍保留下來。
一樣的紅樓,這一棟旁有高大的樟樹環繞,更顯得雄偉。
不同角度看看紅樓建築的歷史性,呈現不同風貌。
這個圓形建物原是一支高聳的煙囪,煙囪因戰爭而毀滅,只剩下
基座一處,旁邊牆壁上還可見彈痕累累,可見當時戰況激烈吧!!
西元1912年(民國1年)以263萬圓之預算開始進行建設,工期
預定四年,並任命「濱野彌四郎」為興建「臺南水道」主任技
師,開始動工興建,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因而相關材料高漲
,預算額也重新修改,工期共延長了七年之久,延至1922年
(民國11年),整個工期共歷時11年之久,總工程費共達433萬元
光復後,接著在烏山頭及曾文水庫陸續完成後而卸下給水重責,
1965年7月興建「潭頂淨水廠」,山上淨水廠(臺南水道)」部份
功能即移轉至「潭頂淨水廠」。故於1982年功成身退迄今
臺南水道在山上區當地包括舊稱「水源地」的濾水主體設備部份,
以及舊稱「水道崎」的儲水場即『淨水池』建築等兩大區域。
離開水源地來到淨水場,此地剛好在大王椰子林對面路上(南邊),
這裡腹地很廣,因縣市合併,把好多樹林砍除,開闢成一片空地。
一眼望去最顯眼的就是數百階的樓梯,兩側竹林密布。
再往前走,旁邊這一棟就是簡報室,看起來很小間,擠不上幾人。
往前再往前走,真的是考驗腳力,數百層階梯,不累才怪。
爬上階梯後,先在這兒歇息,因星期一、二公休,沒有人開門
讓你參觀,只好四周圍走一遭看看。
淨水池外觀由天然石塊與仿石塊兩種組合而成,形制固若碉堡,
建物本身不大,但淨水池範圍則可左右延伸十多公尺至水質檢驗室。
淨水池四角皆有入口,碉堡四建物很特殊。
淨水池頂仔細觀察還可看見排列整齊有序的通氣管。
牌樓上雕刻不知道還是原來的建物還是整修過的。
「南水」兩字合體的浮雕,古樸中帶有藝術含意。
「臺南水道」的水源取自曾文溪的地表水,經唧筒揚水至沈澱池,
經過多段沉澱後再送至濾過器室,經濾材過濾及加藥(加入明礬、
……)過濾等過程,達到淨水標準,再送至唧筒室加壓將水送至南
側的山上淨水池內貯水,最後以高低差的重力給水方式,將水送至
臺南市街內,供應整個臺南市居民的民生用水。
看看地面的標示,就可以看出進水管與入水管的出入,想想看,
因為這樣的設計,讓台南市民可以享受飲水之便,你能不感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