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廣居」是座一進一院的傳統四合院,正身為五開間,興建完成
於1927年,已經有90年歷史建物了,起造人是陳天賜父親陳分,
為獨子陳天賜娶媳婦之用。
第一代屋主陳天賜 先生即是國小校長退休,第二代主人陳榮泉先生
亦是國小教師退休,後來因居住地搬遷後荒廢許久。
記得小時候(民國65年以前)常進出這裡,只因為這而已經荒廢已久
,偌大空間提供小孩躲躲藏藏的絕佳地,後來在民國80年前後
,因為有古物收藏熱潮,造成這裡好多物品被偷竊殆盡,不僅
如此,連磚瓦、門窗、牆飾都被挖走,就這樣再荒廢了25年,
真是古厝的一場浩劫啊!!
光看琉璃瓦新舊,就知道賊人多厲害。
如今,已委由黃毅誠建築師修復,不論板瓦、斗子砌牆、地磚
、琉璃花窗等建材,都依早前模樣恢復的差不多,目前有提供
校外參觀與教學活動,讓更多人來認識古蹟活用。
此次維修大費周章,是將居廣居原本的舊瓦舊磚一片一片慢慢
拆除,個別清洗,再將舊瓦磚重新砌上,只有極少處破損無舊
瓦部分才以新瓦新磚來維修,盡力去呈現出老古厝的原始風貌。
此古厝的特徵是入口門樓的燕尾造型,進門後內側有木作
雕飾門樓,可供來訪客人短暫停留等候,還有中國式圖騰
的釉料琉璃花窗,磚牆排列別具巧思。
居廣居門樓前的牆上都鑲有玻璃碎片,防止外人翻牆而入。
仔細看門樓前的木造結構,應該都換新樣了,可見自然損壞
或遭人為破壞之嚴重。
內側則為筒瓜木作的門樓,這種結合是台灣傳統民宅間之罕例。
門樓前看正廳牆柱彩繪,可見當年建築之講究。
一進院落四合院,是由四面房子圍成的院子。
特點是有正房,一般為三間,兩側各有一間耳房,成為三正兩耳
,共五間。正房兩側為東西廂房,與正房成「品」字形排列。
東西廂房是子孫們的住房,「左為上」左是東側,以東廂房為尊,
西廂房為卑,因此在建築上東西廂房的高度有著細微的差別,
東廂房略高西廂房,但由於差別細微很難用肉眼看出來。
正廳大門相當講究,可惜當年遭竊不復見了,連正廳內的正桌
、太師椅也被搬走,現在只能看見些微模樣,還好,正廳彩繪依然存在。
彩繪部分是當時麻豆大師黃矮及其子黃水龍先生家族團隊繪製
,功力深厚,可見其人文畫色彩,落款可見丙寅年,即西元1926年。
正廳和門樓皆為穿斗式屋架、檐下斗拱,還有碗型斗座,
連柱子也有講究的雕花。
正廳外牆彩繪有傳統的人物畫,及一些日式花鳥畫,還有一些
當年日本流行物品繪入(菸盒),顯示當時日式特色已融入民宅。
上下圖是正廳門楣上的彩繪圖樣,精美絕倫。
大廳對聯<祖德丕承遠紹千年統緒>、<孫謀預定永隨萬代詩書>,
是 引述節錄張國興先生之文章。
李愈,金門山西村人今金沙鎮三山里,生於1855卒於1919,
工書善詩,五品候選儒正堂,1893年夏為沙美張延經大宅第
門楣提楷書<福星高照>及大廳對聯<祖德丕承遠紹千年統緒>
、<孫謀預定永隨萬代詩書>,今為沙美張國賀108號祖宅。
正廳內壁堵、裙堵上彩繪及書法,尚保存良善,是麻豆彩繪大師
黃矮及其家族共同合作之作品。
正廳帶有濃濃的日式風格,左右護龍的璧體下半是「斗仔砌」,
而上半壁體則塗以灰白泥粉刷。
下圖是內壁堵彩繪及書法的巨觀。
目前除正廳外,其他東西廂房及耳房都作為教育推廣用途。
擬於每星期二、六早上10-12下午2-4開放大眾參觀,希望藉由
推廣文化教育讓更多人來認識古蹟了解時代文化差異。
每間廂房都維持原樣,只是再利用,展示各社團樣品。
連早前廚房(造咖)都還有,因修復時防漏因素,煙囪就沒有伸出屋頂上。
西廂房有展示陳天賜校長在六甲公學校時的教職員相片及師生照。
興建時,正身房及伸手房結構皆為土角厝,外飾斗子砌,
53年白河大地震後,正身房後牆倒塌,後改成現在看到
的紅磚牆整建,伸手房無恙,還保存土角厝結構。
門牌樓上頭有琉璃花磚排列,也是當時的特殊造型藝術。
屋外右側有一口古井,左側以前有廁所,目前從新整建中。
從房屋上的山牆(又稱「馬背」)堆疊成四層,可見建造時的講究。
鵝頭墜沒有太多的裝飾,加裝琉璃花磚,有通風之用。
正脊上的柳條,有裝飾及通風之用,都是閩式建築特色。
何謂『居廣居』:乃《孟子》滕公篇:「居天下 之廣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是希望以仁待人,以仁居心
,便能達到居以天下之廣的境界,故取名為『居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