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8318.JPG

進入六月的夏日,剛好西南氣流過去,來了炎炎的氣候,又有機會

來山上區走走,一定會停在南洲廟口看看,這裡有小市集,但最值

得停留的原因,只是想看看這裡大榕樹下的老人聚會,這樣的情景

,有點像以前我阿公還在時,常在廟口閒坐的影像,是種懷念的感覺。

DSC_8373.JPG

靠近一看,此廟還不知其名,原來名叫開靈宮,以前都叫南洲廟,你一定

不知道此廟主祀何方神聖,進入看看廟方沿革匾,才知主祀樹德尊王

(樹王公),而你也一定以為是廟前的這二棵大榕樹吧!!

DSC_8383.JPG

DSC_8379.JPG

其實錯的,是廟後的雨蘭松。此松非彼松,此名可能是以前誤導,

其實是阿勃勒,而且可能是唯一一座以阿勃勒為神明的廟宇,目前

阿勃勒還開著成串鮮艷的黃花,整片金黃燦爛,看看它的樹幹約要

兩人合抱之大,真是少見。

DSC_8451-1.jpg

DSC_8470.JPG

整修後的開靈宮,最耀眼的還是屋脊上的剪黏、 交趾陶、泥塑等。

最常看到的包含:福祿壽三仙、天官賜福、人物戰馬、寶塔、麒麟、

龍首、飛鳳、神獸、 人物故事等等。

DSC_8324.JPG

DSC_8331.JPG

寺廟建築之屋脊有分為三段,稱為三川脊,包括較高的中脊及兩側較低

的小港脊,有起翹的燕仔尾。脊堵主要分為上下馬路及脊肚部分,堵肚

通常做八仙、人物帶騎、花鳥、雙鳳牡丹等裝飾;上馬路及下馬路,

常裝飾花草、水族動物及四獸。

DSC_8327.JPG

垂脊 又稱規帶,是屋頂上前後隨瓦垂下的脊,末端有的順勢作鳳凰、

水龍、鯉魚吐水、卷草等裝飾,並都隨脊線滑下後又向上揚起,

極富旺盛的生命力。

DSC_8336.JPG

DSC_8337.JPG

排頭  又稱牌仔頭,位在垂脊末端,作成盤子狀托住各種剪黏、交趾陶

裝飾,亦有增加重量以防屋簷被風吹起的作用。常做為文武人物齣頭。

DSC_8342.JPG

DSC_8343.JPG

DSC_8345.JPG

DSC_8350.JPG

DSC_8354.JPG

DSC_8355.JPG

DSC_8357.JPG

DSC_8328.JPG

三川殿的水車堵上的尪仔故事,上圖是樊梨花大破白虎關,下圖是薛仁貴

爭摩天嶺,這些都是小說故事情節,也常在布袋戲和歌仔戲上演的橋段。

DSC_8335.JPG

DSC_8360.JPG

側門入口的門聯可知是南洲東里村落,主祀的是樹德王公。

DSC_8361.JPG

「憨番扛厝角」的建築裝飾,這裡也看得到。

為何有此設計呢??據說是早期台灣受異族迫害,種種不公平的待遇無法反抗,

怨憤之氣無處發洩,因此將外來統治者形貌施作在屋角上,讓他們扛重物,

像是在受罪,這種造型好像是台灣獨有。

DSC_8366.JPG

廟方的沿革匾則認為樹德尊王原名杜冠明,乃漢平帝之臣,因王莽

之故在樹下自縊殉國,後來東漢光武帝復國後,敕封為「九天提督樹德尊王」。

DSC_8370.JPG

廟前的香爐上龍鳳造型相當突出鮮豔。

DSC_8348.JPG

廟方沿革匾則記載傳說過去在廟後的雨蘭松下常有孩童玩耍,有時

孩童會做出念咒請神的動作玩樂,結果弄假成真,有位「九天提督

樹德尊王」在乾隆廿四年六月十五日(1759年7月9日)降臨附在人身

,說他奉玉旨出巡,見雨蘭松與他有緣,便囑咐村民早晚來燒香。

後來村民取雨蘭松的一段雕刻成金伸,之後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舉行

祭典,並在乾隆廿九年(1764年)立廟。

DSC_8372.JPG

依據廟方沿革匾,該廟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又有改建,二次大戰

後因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的地震再度震毀,次年重建成為目前的廟貌。

DSC_8374.JPG

開靈宮內除了主神樹德尊王外,還配祀有二樹王、三樹王、天上聖母

、池府王爺、姚府先鋒爺、姚府元帥、江府元帥、關聖帝君等神明。

其中姚府元帥據說原是在曾文水庫的水神,江府元帥則是霸守在二仁溪

溪底的水神,是在歷次得請水儀式中請回到開靈宮裡的。

DSC_8380.JPG

該廟有一團宋江陣以關聖帝君為祖師爺,有別於一般以田督元帥

為祖師爺的情況。該廟的池府王爺(池府千歲)與姚府先鋒爺,

則是分靈自歸仁區的保西代天府。

DSC_8391.JPG

由前方來看看這一顆主祀的阿勃勒樹王公盛開的樣子,就知道它的歷史價值性。

DSC_8394.JPG

DSC_8463.JPG

欣賞廟宇的雕梁畫棟,有時去了解歷史故事或建築藝術,你會有更深層的認識喔!!

DSC_846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龜獵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