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斯笛摩兒』這個名稱你一定沒聽過,其實是原住民排灣語,
漢語稱山豬毛,在1935年日本將排灣族Timor、Talavatsal、Salalau
三社居民遷移到此,就是今日的三地門。
進入三地門就可以感受到排灣族的文化,這裡的文化特色,可以
從服飾、飲食習慣與住屋環境去了解,可惜,這次尋訪沒有當地
人指引,沒辦法深入探索,只能看看這裡山林,表面上尋幽訪勝。
流經這裡的是隘寮溪,屬於高屏溪水系,為荖濃溪的最大支流。
主流河長69公里,流域面積829平方公里。
遙遠就可以看見三地門鄉「達瓦達旺長老教會」,這座歷經八八
風災吹垮後,當地族人另起重建教堂的信心,一磚一瓦,
由全村居民歷時三年多動手興建完成。
「達瓦達旺」翻譯成平地話有「團結、合作、向前看」的意思,
也象徵他們堅毅不拔的精神。62年歷史的達瓦達旺教會,25年前
從他村遷移至現址。主要由石板砌成,聖殿內7公尺高的十字架及
講台、桌椅,全是由八八風災遺留下的漂流木製成。
教堂外打造的福音牆,上頭以塗鴉、木雕及石雕彩繪,勾勒出
部落遷移史及聖經、神話故事,具記載和教育功能。
教堂位在北大武山下懸在隘寮溪的上游處,由高處往下看,
還真像歐洲的古教堂,從圍牆藝術彩繪雕刻,處處充滿排灣族文化。
聽說這高七公尺的漂流木十字架,也是村民扛來的。
再往上走就是台24縣,這些路都是八八水災後重建,
封閉幾年後變的更寬廣安全多,連三座明隧道直通霧台。
迷霧之間,這裡層層遠山變的更神祕飄渺。
這一條路原是新南橫的預定線,因穿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後來
在『環保』的拉鋸戰中破滅了,也在2011年3月28日公告解編阿禮
至知本路段,所以此路中斷在阿禮部落。
公路懸在隘寮溪上緣有兩條路,一條通霧台,一條通德文部落。
遠處看見這台24線重建的谷川大橋的巨影,似乎深埋遠山偏鄉的
『霧台/魯凱族』的原鄉,還有一息仍存的希望。
此地原橋為伊拉橋,因八八風災時被沖斷而重建,於2013年10月5日
完工啟用,重建橋樑全長654公尺,地面最高橋墩的高度有99公尺,
為全台灣最高橋墩橋梁。
谷川大橋上有原住民木刻與石雕,這裡還有為了紀念因救災而罹難
的內政部空勤總隊隊員張順發、王宗立及黃鎂智等3名救災英雄而
設立的八八風災救災英雄紀念碑。
橋下是谷川部落,居民在1940年的「集體移住」計劃下被迫遷往今
三地門,直到1955年才遷回現址。2009年 8月6日至8月10日間發生
莫拉克風災,被迫遷村至屏東縣長治鄉百合園區,2010年8月完工入住 。
橋下是部分族人種植洛神花,曬乾後可以做成蜜餞。
「基督教長老教會」是現今部落之信仰中心
下圖是古川大橋下的遊客中心,有廁所及解說牌示。
洛神花海之上的谷川大橋,高聳矗立。
出口處一座似乎廢棄的部落建築,可惜無人經營了。
出谷川部落後就進入霧台鄉,站立的魯凱族銅像,似乎告知部落間的區隔。
山的另一頭,遙望一座涼亭懸於山頭上,還有一朵百合花,相當顯眼。
原來這裡山野間盛產百合花,所以魯凱族就以百合花為族花,
象徵責任、榮譽,不論男女都以配戴百合花為榮,然而配戴
的方式和資格都有規範,不可任意配戴。
女子配戴百合花飾為貞節的表示,至於男子配戴百合花飾,則是
決定個人英勇的獵績,獵過五隻以上的公山豬,才有資格戴百合花。
涼亭上絕佳的視野,一望谷川大橋全貌。
另一處山坡上被水災沖洗後,露出裸露的岩層原貌,岌岌可危。
轉過一個彎路,看見的是八八水災的遺跡,整個山谷被沖刷
的岩石洪流滾過,公路就在下游處,你說可怕嗎?
再一個彎處,看見的是溪兩側山脈,上頭開築了道路,
左邊山頭直走神山村,右邊道路是走佳暮村。
再回首,谷川大橋就在遠方河谷處,彎過幾個山頭才能到達,
霧台鄉真是身處叢山峻嶺間(神山是霧台的入口村)。
裸露的岩層山頭滿目瘡痍,隨時有再崩塌的現象。
下方有一家明顯的招牌"神山愛玉",原本手工愛玉量不多,
被電視新聞來此採訪後,假日時變的一碗難求。
今日剛好非假日上山,人不多,才有機會吃到正港的神山愛玉。
愛玉的本尊
剝皮曬乾後的模樣。
招牌是小米綠豆愛玉,一碗35元。
就在神山部落大街轉過彎來很顯眼的神山天主堂,又稱耶穌聖心堂,
是霧台第一棟水泥建築(1959年)。
最近因聖誕節將近,教堂內外布置得很耶誕,讓人一眼就吸睛!
看看這巨石招牌就很顯眼,下方以石板砌成的船型物,像是諾亞方舟。
不知什麼原因?近期不開放,只能從外方看看,另一個吸睛處
即是這座搭建的羊棚,好像訴說著耶穌誕生的情節。
在三地門、霧台這附近幾乎所有的教會都有很特殊的造型及故事,
甚至將排灣、魯凱族人的色彩文化融入其間,讓人有一股衝動去探索。
下面一篇文章就是繼續再探訪霧台魯凱族的文化特色,期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