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甲文昌祠,原為義塾,當地人稱「文昌宮」,又為「孔子廟」
大甲鎮為臺中縣海線重鎮,開發甚早,居民稠密,商業發達。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
大甲舉人何清霖曾申請興建「文昌宮」,內設義塾,以推廣文教,但因經費問題,與建地
無著落,未能如期興建。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新竹知縣方祖蔭與大甲恩貢生陳肇芳
再度倡議捐建,獲例貢生謝堂華捐地,地方士紳出資。
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動工,翌年完工,其供奉文昌帝君、孔子及韓愈,為當地
崇揚文教之地。民國38年,其曾先後由裝甲兵團、保警大隊、退除役官兵陸續佔住
,以致毀損,幸未曾翻修,仍保有創建時之原貌。
現 況
民國72年,文建會全面考查臺灣地區的史蹟,並逐一的加以分等列級,臺中縣大
甲鎮「文昌宮」被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由於年久失修搖搖欲墜,林英雄鎮長任內
深感此項古蹟之珍貴,力主保存,因而展開整修的研究計劃。
民國77年,由國立臺灣大學、慶齡工業發展基金會合設工業研究中心完成整建規劃報告。
民國84年,將主殿、三川殿、拜殿修復完成。在臺中縣文化局及大甲鎮公所積
極推動古蹟保存之下,民國88年12月,又發包進行周邊環境景觀及左右廂房之
整修工程,於民國92年6月完工。
建 築 特 色
文昌祠是三開間、兩進兩廊,左右帶護龍的殿堂式四合院祠宇建築。前埕寬敞,第一進
山門是擔廊形式,三段燕尾翹脊,筒瓦屋面是典型的清代祠廟形式。祠內裝飾請來鹿港師
彩繪,是一座結合書院與廟宇的複合建築,列入國家第三級古蹟保存。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