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安平的記憶,似乎代表性就是劍獅,劍獅在安平以前
處處都有,如今是個商業創作品,店家建築物有,藝術創
作品有,伴手禮有,廟宇有,甚至也發展出創作教室來加
以推廣,真是安平的代表符號。
看看這些劍獅圖案,也不知是早前留下,還是現代的創作,
應該都有它的意義。走在任何一處店家,就在角落處都有它
的身影,若要問我何處尋,我想還是自己來找找,比較有意義
,畢竟不是同時存在同一地方。
安平路上這個店家裡,門前一個類似石敢當,兩側各有一尊手
拿劍獅擋牌虎爺,似乎站立此處,告知路人,我在此保護各位
行經此處安全無虞,面容猙獰威嚇,色彩鮮艷,十分醒目。
劍獅的形貌多款,不脫寬額、額上畫「王」字或「八卦」圖案
、圓眼怒瞪、裂嘴咬劍的造型。而據聞獅咬七星劍,還有許多
意涵;例如劍曲左至右表祈福(劍柄在左為祈福),
由右至左為辟邪(劍柄在右為辟邪)。
咬單劍辟邪,咬雙劍則鎮煞。
這裡連派出所都有劍獅圖騰保護,真是文化深入透底。
繞進石門國小後門,走在路邊還發現一顆標有開台天后宮遺址
,應該是早前位址,都市計畫後,留下作紀念。
旁邊一處古宅,是以前天妃宮嗎?還是古宅一處?留下一些些
角落影像,訴說早前故事了。
在進入小巷中,發現一處劍獅學堂,似乎這裡建構一處教室
,發展劍獅文創藝術,應該是很棒的地方,可惜,當天沒開課。
劍獅學堂外的佈置,如小學生的教室,但周圍設計比教室更有趣很多。
劍獅學堂~看外觀應該除了捏陶,還能玩DIY彩繪劍獅等活動,
適合小朋友培養創作能力,有機會應該來見識一下教學。
聽說劍獅學堂的墻歷經各個時代,有荷蘭磚、清朝磚、日本磚等等,
真是歷史的縮影!看看下面的兩座石獅,該是歷史見證。
教室上方的劍獅圖養。
教室內的裝飾擺設,都是極為用心的創作。
再走走就到這一處歷史悠久的海山館。旁邊的店家牆壁彩繪鮮豔奪目。
海山館(原安平鄉土館)緣由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台灣歸入清帝國版圖,清廷為
鞏固台守備,置水師駐守安平。由於台灣府仍屬於福建管轄,所以
各營官兵都有福建派駐的班兵。因此來自同鄉的不同班兵,以部隊
為單位,在安平建造廟館,做為供奉家鄉神祇及連絡聚會的場所。
當時這些班兵所建的廟館共有五座:提標館、烽火館、閩安館、
金門館、海山館;合稱為「安平五館」。現存海山館的設立便源
自福建海壇鎮標班兵建造的廟館,簡稱海壇館。又因海壇鎮的駐
防地,有一座山叫做海山,便以海山為名而稱「海山館」。
民國時僅剩海山館依然存在,後由安平人張長庚買下並修建為
三合院式住宅,到了1975年再由台南市政府收購並整建,兩年
後規劃成為海山館(原安平鄉土館)並以展覽、參觀為主。
海山館自2012年起,由婆娑之眼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設計經營維運,
打造為劍獅數位文創館。為拉近傳統劍獅文化與民眾的時代距離,
設計團隊創造了「小嘻獅」系列角色融入環境中,營造歡樂氣氛。
海山館設有圍牆,其上有門牆二座,分別為劍獅和文字紋飾,
牆門層層出挑、簷角和葫蘆形狀的收頭,成為安平最具代表性
的傳統建築,相當於傳統中型宅第三合院的格式,拜亭及正廳
的裝飾較多於一般民宅,正廳前擺著一座刀劍屏,有驅邪鎮煞、
祈福求平安的意義,正廳及拜亭的木雕及窗櫺裝飾以藍色為主調,
其南側有廂房,裝飾就較為樸實,名列三級古蹟。
這裡假日時好多遊客,連阿豆啊都來逛逛,庭前還有古井一座。
這裡的閩南式建築讓你耳目一新。
走進老街就越來越熱鬧,古宅處處,處處創新,老宅新翻成文創,
讓人目不暇給,到底是來品嚐小吃,還是來欣賞藝術,
真是可以一舉兩得的地方。
這所跳房子,應該也是文創地,剛好位在樹王公前。
走出台灣第一巷,就真的熱鬧非常,摩肩接踵人擠人,稍一分心就丟人了。
這裡還是劍獅掛牆上、門上,標示店家的特色。
看看招牌就知道誰家,或者認識劍獅圖騰,保證讓你眼花撩亂。
最後走進安平最具特色的劍獅埕,埕前兩座石獅就是特色,
可惜,我看太商業化沒進入,有空自己認識認識。
劍獅的由來,相傳是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後,軍隊駐紮在台南安平
一帶,每當士兵操練完畢回家將盾牌掛在牆上,刀劍就插入獅面
盾牌的牙縫鐵勾,遠遠望見如同獅子咬著劍威武兇猛,讓附近宵
小望而卻步,不敢輕舉妄動,民眾因而群起仿造刻製。
劍獅素材以木雕、泥塑、陶瓷裝飾於牆上,甚至以石材雕砌於門上
、照牆上,造型均於額頭畫上王字居多,為增強威力也有再加上八卦圖案。
早年劍獅多安置在安平民宅的大門或牆上,以石雕居多,無人重視,只被視
為當地辟邪物,約80年代初,延平街拓寬後,引起外界對劍獅的重視研究。
不過,老宅劍獅受到歲月洗禮,逐漸消失於無形,2005年調查,安平老宅劍獅只剩32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