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九曲洞,太魯閣另一個驚嘆之作,就是在燕子口前的「太魯閣峽谷」
,這裡有轉彎處可停幾輛車,還有觀景平台可觀賞休息用,面對雄偉的
斷崖峭壁、彎曲高聳的峽谷、曲折山洞,絕對是最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觀。
眼前是新舊兩隧道口,舊隧道封閉中,工作人員才可行。
紅色橋梁是流芳橋,從這裡到燕子口還有2.3公里。
凝視兩側的斷崖峭壁,高聳雄偉之姿,聽說峭壁之上就是錐麓古道,可惜看不見。
除九曲洞外,燕子口到慈母橋這一段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另一處精華區
,此處無法停車,只能在步道口臨停,再開往靳珩橋寬闊處停車。
站在燕子口人行道上,溪谷欄杆處原來是「錐麓斷崖」入口,這裡有檢查哨
,出入錐麓古道必須提前申請購票進入,今日只能遠觀作罷了,可惜。
隔溪對岸是錐麓斷崖,是立霧溪切穿形成的斷崖,綠色吊橋就是錐麓吊橋。
對岸山頭也懸吊一座吊橋,應該是古道上的巴達岡二號橋吧!!
至於河谷最上方新建的橋,就不知通往何方??叫啥名了??非常顯眼的一座橋。
剛進入燕子口步道時,人車同道,狹窄的路面須小心車輛。
沿狹窄的立霧溪峽谷觀賞對面岩壁,是燕子口最讚歎驚訝的一段精華。
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洞穴,這即是「壺穴」,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
壺穴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從岩縫中滲出,將岩石裂縫
溶蝕成一個個的洞穴,即是「湧泉」。
另一種形成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湍急的溪水有時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
,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淘蝕岩壁,經長久的歲月後就形成壺穴地形了。
立霧溪水淘蝕所形成的壺穴,開口朝上;而地下水溶蝕的壺穴,開口朝下。
走入燕子口內,似乎人就變小了,穿梭於洞穴內行走,偶而看看洞外岩層變化。
明暗穿梭之間,如時光隧道,在這裡絕對感覺到「別有洞天」這個名詞。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可以體會到前人開鑿的辛勞和此地自然的巧奪天工之作。
蔣經國先生的書畫老師—高逸鴻先生在燕子口留下「飛燕迎賓」
如走入桃花源境般,出燕子口豁然開朗的視野,兩側峭壁懸崖依然矗立。
仰望雄偉的山勢,感受「莫莫高山。深谷逶迤」之深幽意境。
遠觀河谷之深幽,在明隧道前的巨岩,竟然就是赫赫有名的「印地安酋長岩」
在近觀一下,像嗎??其實,就是大理岩痕路描述出印地安人的影像吧!!
有人說是上方附生的植物,像是戴著羽冠的印地安人。
靳珩公園是這裡唯一休息區,也是停車地,有商家提供餐飲。
民國47年中橫公路開闢時,靳珩段長巡視橋樑工程時,被落石擊中所站
的木板橋,墜入溪谷不幸殉職。後人為紀念他,將新建的橋取名為靳珩橋
,並在橋旁建靳珩公園,公園中有他的塑像,亦有經國先生所撰立的碑文。
靳珩公園上方有一涼亭,名叫釀碧亭。
靳珩公園最高點上立有一尖柱狀紀念碑,是紀念中橫公路施工期間殉職員工碑。
意猶未盡,再走離燕子口6公里的砂卡礑步道,這裡有比較像樣的
停車場和公廁,步道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峻秀峽谷、清澈溪水
、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是原住民的原始獵場。
砂卡礑步道入口位於橋上,循迴旋梯直下即可,從這裡可看到
砂卡礑溪水注入立霧溪中,兩側河階地形,曾是太魯閣族人的部落。
紅橋上的白色欄杆獅子像,每一尊都是獨特的,都不一樣造型。
遠望砂卡礑步道,開鑿在岩壁之中,這裡岩層以花崗片麻岩及大理岩為主。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沿途觀賞植物,也可以俯視河谷巨岩景觀。
湛藍平緩的溪水滑過溪床,偶而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真是泉石有清音。
走到觀景平台小憩欣賞水景,大概是這裡最享受的滋味,因為全程太長,
無法一一造訪這裡的太魯閣族部落,只好稍作休息離開太魯閣了,
時間不足,也是這一次的遺珠之憾,下次再來,又不知何年何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