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噶居寺位在台南左鎮區入口處,是我早年在此教書時所認識到的第一所
藏傳佛教,台南鄉下幾乎是佛道一體的寺廟,這樣的藏傳佛教叢林居寺是
少見又特別的。
停車場進入後山門,轉經輪一字排開,還有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的標語,
轉轉經輪通常是進入居寺的必學功夫,若由上往下看,轉經輪是必須
採順時針,不可逆時針轉,這樣才能聚宇宙能量於己,也能把菩提道
種及修行訣竅內植於八識心田,真是一大學問喔!!
這座融合漢藏之美的佛寺建築,從後山門走入,頂端的金色法輪和雙鹿,
則象徵了佛陀常轉法輪,普照十方,山門平台邊緣的赭紅色底、白點鑲飾
則為「智慧明點」,是藏傳佛教寺院特有的紋飾,而橫幅石坊,外題「寶塔山」
、「噶瑪噶居寺」,內有「慧日東舉耀三千」,都具有佛教的深遠意義。
山門上方的異獸,栩栩如生,威武猙獰的面孔,讓人生畏敬服。
步道夾路綠草如茵,兩旁種植的桂花暗香浮動、隨風飄送。
每株桂樹下有立牌如鏡, 上面雕鏤《全唐詩》中古人歌詠桂花的詩篇,
錦繡文章、加上芬芳襲人馥郁,更讓菩提道上有清雅之美!
一棟亮麗的香光院,其主尊是綠度母,是觀音菩薩悲淚所化,慈愛一切眾生。
也是此處女性出家人居處,梵文稱「阿蘭若」
這樣的牆面立體浮雕像,是否更有特色呢??相當吸引人注意。
綠地上的大理石佛像石雕,相當精美。
步道上第一眼映入的是白色舍利塔。
左側「文殊院」主祭四臂文殊菩薩,為考生祈求智慧的信仰 ,另有來自
印度石窟的「財神窟」,祀奉財寶天王與象鼻財神,可求福祿雙全。
文殊院是這裡最早的建築,主尊四臂文殊菩薩。文殊師利為過去七佛之師,
成佛號曰「普見如來」,其淨土又名清涼世界。
四臂文殊的兩側,有八大菩薩隨侍, 有別於傳統,與印度或中國大唐
的造型明顯不同。菩薩頂戴的五方佛冠有兩種樣式。
文殊院前有處鯉魚池,內有塊龜石,是為度化畜道從天而降,收服在此池底。
從文殊座前望出,文殊菩薩行於神龜出水,騎在銅獅背上做獅子吼。
遠望如來殿上方金頂寶瓶。是藏傳佛教寺院獨特的圖騰符號,
顯示圓滿三界一切所希。
鰲魚欄杆-----以青斗石雕刻而成,護衛於如來殿階梯兩旁,左右延伸。
龍頭鯉魚身的鰲魚,帶有吉祥象徵意義。
如來殿正上方寫著大手印,其實就是所謂大圓滿, 是佛教一脈的佛法。
這是很深層的密法,類似顯教禪宗的修學,沒有一貫的修學。
密宗的大手印與漢地的禪宗思想有共通之處,皆以發掘光明的心性做核心
,但在技巧上略有不同。
密宗四派都有大手印的教導,其見解並不完全相同,但對大手印的意義,
有下列共同的看法:
「大」指(一)了證法性即自解脫、(二)彼上更無可覓善可為法身、
(三)界智雙融之無上智、(四)餘諸手印悉為權宜,有可逾越,此為究竟
,孰莫違逾,故為最勝之義。
「手」指(一)空智、(二)空樂無分、(三)界智雙融、(四)畏敬義
「印」則謂(一)脫輪迴法、(二)顯有一切不逾本元義、(三)輪迴即
於自處解脫、(四)雙融而從彼無違越之義。
故大手印是一種脫離輪迴的甚深法門。
如來殿大門兩側的銅鑄立佛則以接引、加持之姿,垂視眾生,慈光照注。
「加持佛」掌心朝下,是為加持印,恆常加持眾生。佛像的波浪髮髻、
通肩式法袍,承襲古印度犍陀羅風格
立佛高九尺,左手握袈裟置左胸,象徵智慧。「接引佛」右手掌心朝上,
是為佈施印,接引眾生,象徵慈悲
貼身線條,則是漢地「曹衣出水」之遺風,眉眼之間卻是現代人的神韻。
如來殿正門上方的佛像彩繪為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合稱智悲勇三尊,是西藏畫師仰臥在高架上六個月畫成的。
如來殿門前的牆飾木雕主題是六道輪迴圖和世界生成圖。
如來殿上主尊是七佛奧明天
此乃仁波切於禪定中憶及七佛尊容,於是指導不丹藝師依定中所見泥塑,
再翻製纖維膜,親自帶著張敏琨大德進行細部修改,最後請石雕家王秀杞
以義大利白色大理石斧鑿而成。看似人間瑰寶!
七佛是如來殿的鎮殿之寶。
根據《七佛經》所載,七佛為─毗婆師佛、師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
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七佛石雕每尊高七尺,重2.5公噸,神情、手印各不相同,莊嚴無比。
金銅八大菩薩坐姿聖像,安奉於七佛兩側。眾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識的清淨妙相,即是八大菩薩。
如來殿內釋迦牟尼佛說法像大佛,高16公尺,為台灣最大的室內佛像,
先以銅鑄,後安金箔,光是佛首就有6噸重。
以佛陀35歲的容貌為造像依據,眉心的300顆鑽石是弟子們所供養,
代表佛陀慈光普照眾生。
如來殿外望去的舍利塔,全名「見即解脫吉祥光塔」,高38米,為
傳統藏式佛塔,象徵佛陀身語意與法報化三身。
銅製塔尖共十三層,高11米,重16噸,象徵初地到十三地菩薩。
尖頂為五方佛種子字、日月輪、摩尼寶,懸華蓋、寶鈴為飾。
台階上的銅獅像,勇武威猛,銳不可當。
中間擺放金剛杵, 原為古代印度神話中因陀羅的武器,象徵閃電,或稱鑽石
因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象徵佛陀的智慧能劈開一切無知,為密教法器。
青銅寶鼎,重4公噸,是台灣第二寶鼎。銘文曰:「兩岸和平、民生樂利、
人類平等、世界和平。佛法昌盛、傳承永續、上師聖賢、長住娑婆。」
寶鼎是在公元1996年海峽危機時所鑄。
走下階梯來到菩提廣場,一旁種了數十株的梅花,廣場安奉了十八公尺
高阿彌陀佛聖像(下圖是去年的照片)。
數十株老梅樹同時開花時,一定是疏影橫斜、暗香浮動。
舍利塔前方有法舟定錨和鐘亭,讓來此叩鐘者,祈願一切淪落惡道的眾生
,在聽聞鐘聲的時候,能夠離苦得樂。
廣場上18公尺的阿彌陀佛聖像,巍峨震撼的巨像,如來到西天世界、人間淨土中。
這樣的娑婆世界,莊嚴淨土,能不以寬廣心量迴向六道有情。
阿彌陀佛聖像前的觀世音菩薩聖像,慈悲莊嚴,在密教是為蓮華部尊,
在淨土教則與大勢至菩薩分別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座前的蓮花池,依舊花開。
瑪哈噶里小神廟
昔時開山活佛 洛本天津仁波切,因此地常淹水數公尺高,為調伏
惡水之患,於山丘上修築「瑪哈噶里小神廟」,鎮守山門,法城屏翰。
番外篇,這是去年造訪時看見的金工師傅現場的製作。
回程時,偶一回頭再見的『噶瑪噶居寺』一隅,精美的藝術處處皆是。
『噶瑪噶居寺』是佛教金剛乘噶居傳承在台灣的第一座叢林寺院,
導師洛本天津仁波切是出生在台灣的轉世活佛,矢志以身教帶領
弟子在台灣實踐佛陀『無我利生』的慈悲精神。
噶居寺在寺院道場的弘法,屬於心靈層面之ㄧ;噶居寺成立的『蔣揚慈善基金會』
則以照顧台灣偏遠山區學童、輔導誤入歧途青少年,並幫助受虐婦女及
孤苦無依的街友等社會公益,所做的是物質上的利生,「施不求福,為善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