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以前有三個和尚,各揹著一尊觀音佛祖,一同搭船渡海來台,到了
台灣之後,各自找一個地方安居,結果,大媽找到赤山巖(台南六甲)、
二媽找到火山岩(白河關子嶺大仙寺),三媽就找到了半天岩紫雲寺 。
至於苦竹寺,據說也在明末時,有一沙彌璽祥自大陸東渡來台,為保渡海
順利平安,奉請一尊來自大陸南海普陀山之觀世音菩薩佛像來台,後來
蓋了苦竹寺,其奉祀的觀音佛祖一樣歷史悠久,是嘉南地區四大觀音道場之一。
「苦竹」寺名相傳有二說。一說:佛祖顯化於寺前三尺外圍柳樹幹題詞:
柳樹茂盛一片林茫茫散野無人耕苦修金色觀音竹十多餘年護眾生,當時
住僧為感念佛祖竹林苦修之精神,取第三句頭尾二字「苦竹」為寺名。
二說:乾隆年間,為修建寺宇,建材取自福建省。佛祖顯靈,在建材福杉
上刻印「柳子林、苦竹」等字樣。迨寺廟修建完成,住僧遂取寺名為苦竹寺。
不論傳說如何??今日所見的廟前石獅,是磨石子工法的綠色石獅,相當罕見。
三川 門前的題字,以當地地名:「柳林村」為前題,石材是大理石岩。
通樑上的「獅座」造型奇特,獅身上還有人物造型,是一般廟宇少見的
,通樑上的還有鐵拐仙、鍾離仙的 八仙彩繪,署名:「霞月」
下圖是身堵與裙堵的木雕作品,身堵是歷史故事,裙堵是花鳥含義。
下圖的「垂花」雕塑,更是精良細緻。
三川門寺名前的樑上還可見四大天王:風、調、雨、順
進入大門所見的門神,應該是屬秦叔寶與尉遲恭造型。秦叔寶手持金鐧
而尉遲恭則持鐵鞭。但左邊門神手握長劍,就不知是代表何人了??
側門進入的門神是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各持琵琶、劍、幢、旛,有風調雨順之意
龍虎門上方的通樑上,精緻的獅座雕刻真是無以倫比,三座是獅座加上
通樑上的龍、虎彩繪(畫龍點睛、醫虎喉),讓人敬佩畫師的神來之筆。
「廣化眾生」、「尋聲救苦」牌匾都是早年(民國23年)在地弟子捐贈的,
說明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偉大精神。
三川門內的彌勒佛是中國化的笑菩薩形象,在民間被稱為「布袋和尚」。
很受人喜歡,有這樣一副對聯,就是形容他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正殿主祀觀音菩薩,兩旁各有18羅漢,佛祖正下方有被視為鎮寺之寶的虎爺神像。
是當年改建挖地基時,在大殿地下約9尺處挖出一尊底座刻有「康熙壬子年」
,及康熙11年(公元1672年)的虎爺神像。
後殿主祀三寶佛,因民國 53年地震後,經善信捐獻於55年完成重建。
中殿,前殿也於62年及64年陸續完成重建。
民國67年東西廂房也完成重建,才有今日規模及寺觀。
後殿內有昭和三年由本庄地子多人貢獻的供桌,古色古香,
兩旁壁上更有彩繪大師潘麗水早年的作品,值得一觀。
迴廊的設計別出心裁,讓人如穿梭於古寺歷史之中。
右側主祀幽冥教主,左側主祀註生娘娘, 一生一死的後殿還真第一次看到
,讓世人多去了解生死的自然法則吧!! 殿前石雕彩繪栩栩如生。
後殿右側還有「淨業堂」,祀有功德牌坊,彰顯父母恩德。
「和靖詠梅」寫的是北宋林逋植梅畜鶴,曾寫《山園小梅》詩: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其昏。」來歌頌梅花。
「淵明種菊」寫的是陶淵明愛菊,愛它與眾花不同,獨開秋冬之際,
不與世俗同流,保持淡泊的心胸,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佳句。
後殿左側是「聖母宮」,祀有天上聖母媽祖神像,保佑居家平安。
由後殿看前、中殿的屋頂屬「廡殿」形式,交趾陶及剪黏的龍、鳳、人物
精緻作品,歷久彌新,地上有退休不用的葫蘆造型的香爐,當古蹟展示了。
東側廂房有一處「開山堂」,門前「明末古今觀自在、清初傳世普如來」,
應該是保存歷代古物之處,可見歷史之悠久。
開山堂對面有玻璃屋罩住的古蹟,就是具有歷史價值性,有乾隆時代
石獅一對,龍柱一對,石碑、及咸豐二年葉王手著火獅金爐、鎮殿佛祖
等交趾陶。50 年代改建時,將之置於寺內露天迴廊中展示。
狻猊金爐是葉王作品,採麻糬、生石灰、黑糖、麻絨,以特殊工法製成,1852年作。
有注意到嗎??一對石獅中,一隻獅子斷了腿,據說,苦竹寺廟埕的兩隻
石獅,到了夜晚就經常會在廟前蹓躂,但不知真假,其中一隻因為修建
時搬動石獅不小心碰撞,壞了一條腿。
走出西廂房外,有一棵215年樹齡的茄苳大樹,別稱重陽木,幹徑1.4公尺
,樹高18公尺,是這裡的大樹公,為當地居民乘涼好去處。
走出廟埕外,遠望茄苳大樹,翠綠的身影,可見生命力之旺盛。
苦竹寺大馬路進入之【牌樓】,於民國85年8月竣工,總工程費250萬元。
另外,在苦竹寺旁的小徑有間不起眼的老房子「善德堂」,創建於
清代道光年間,日治時期1932年重修,融合華、台、日、洋風的建築。
來了幾次都被院子內的狗嚇跑了,這一日剛好碰上主人家,就順道進入
參訪一下,整棟建築結合磚牆、石灰牆、木板牆,保存180年,真是奇蹟。
屋簷下的檜木窗結構,依然保存良好,有特殊造型喔!!
最值得一提的是老齋堂內部有大量彩繪,由台灣已故國寶級
彩繪大師陳玉峰所繪,是陳玉峰少見齋教風格作品。
多款清代至日治時期匾額,風格各異,善德堂是台灣少見保留完整的齋堂。
牆上是陳玉峰的壁畫,其中十八羅漢像更是他少見的作品。
陳玉峰1900年生,是台灣第一代彩繪匠師,作品散見台灣各大知名廟宇,
現存陳玉峰的作品大多為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所繪,善德堂保存他30多歲的作品
壁面、梁枋上的花鳥、風景、傳統故事等彩繪,還有畫風古樸的門神
依據鑲嵌在牆內的古石碑「葉清欽出首承買」等碑文,查考得知為清代道光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