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的退休人員團體健行旅遊之旅,順便走走六龜山林,拜訪清涼山
護國妙崇寺這一處的莊嚴道場,一進入寺院中,看見的是大理石的
金剛外牆,巍峨的宮殿寺宇建築,大殿是七如來殿,供奉主佛是以
緬甸白玉石雕刻而成的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
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甘露王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佛身,
還有七如來座像後面的樟木雕刻彩繪和軟玉拼貼的佛祖菩薩聖像
的大柱,一看之下,真的讓人嘆為觀止、藝術無價啊!!
(可惜!!內殿不得攝影,只能講述,有興趣者可自行前往觀摩)
上下圖可見高聳巍峨的金剛外牆。
捲髮大理石4座石獅坐臥在前庭中,威嚴肅穆之態。
前庭中有幾棵五葉松掛滿祝福紅布條,飄揚在笑彌勒佛和2尊石象旁。
彌勒菩薩還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
深受中國佛教推崇,通常民間以布袋和尚形式展現。
藻井上的雕梁畫棟讓人看了都眼花撩亂,兩旁的巨大白色石雕,
左右分別是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牆面上是文殊菩薩講道場景。
往二樓的樓梯間一是文殊菩薩持劍威嚴像,有密教法像之態。
二樓俯瞰六龜荖濃溪沿岸山嶺,彌勒殿更是威嚴高聳。
彌勒殿原稱為天王殿,印光大師有感殿內主佛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故改稱彌勒殿,彌勒殿主尊為銅鑄12尺高,於兜率天說法之交趾
彌勒菩薩,為仿敦煌銅雕交趾彌勒所鑄,為台灣少見的聖像造形。
背面為16尺高身著甲冑、持杵向下鎮衛護法的韋馱菩薩,
天花配以彌勒佛壇城,四周上有佛陀八相成道故事。
殿內四周圍繞12尺高之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像背光配有四天王咒語環繞四周。
彌勒殿木門:為金剛力士(是護衛佛寺的護法門神),後方大殿是毘盧殿
大雄寶殿是毘盧殿,殿內供奉主尊為毘盧遮那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之法身佛,佛身為丈六高,坐於千葉寶蓮
台上蓮台之蓮瓣中皆有一尊小佛,即謂一葉一如來,象徵毘盧遮那佛
千百億化身之意 ,將圓滿報身佛的莊嚴,做最完美的呈現 。
(可惜!!內殿不得攝影,只能講述,有興趣者可自行前往觀摩)
上圖左為毘盧殿內供奉的毘盧遮那佛,右為文殊殿內文殊菩薩比丘僧法像
雄偉建築為重檐廡殿式房頂,殿內以華嚴世界為中心,上方陳設
五方佛壇城,四邊梵字表意為金剛界曼荼羅五佛,中央表徵大日如來
,壇城皆以樟木雕刻而成,乃由宏安上人規劃,指導義工們彩繪而成。
內部最可觀的是四周壁上均是以景泰藍打造而成的平面五方佛牆堵,
左右是華嚴會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飾,右邊為佛陀示現八相成道圖
毘盧殿後方是圓通寶殿(可惜平日不開放),主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立像
,為台灣檜木雕刻而成。菩薩尊像著以高雅淡彩、細部上金的慈悲法相。
宏偉之石雕建築,內殿堂閣樓,蘊含豐富的顯密佛法教化意涵,
寺院建築結合藝術美學,將華藏世界莊嚴的圓滿呈現。
走往後山的文殊殿,花園中可見可愛的佛門童子像。
文殊殿上鳥瞰整座寺院深藏在山林之中,可見佛門深似海喔!!
文殊殿是這裡最早的開山道場,法師依據文殊菩薩所示現的
法像─比丘僧像來塑像,在台灣此一形像極少見。
2009年莫拉克風災,文殊殿沖毀後102年重建,二旁各為客堂,
現增建外迴廊、聚賢堂、清涼亭、經綸閣等。整座以花崗岩建造,
內部牆上圖像皆以景泰藍製作,鐫刻文殊成佛說法圖、文殊渡海圖
,以楞嚴經之意展現,上方為文殊佛母壇城,佛菩薩雲集圖佈滿殿堂
文殊殿後方連續4個上坡道,中滿錫蘭橄欖樹,剛好開花落滿地,香味瀰路。
聖寶佛塔位在最上方,見塔如見佛。釋尊曾說:「任何一個能夠
看到佛塔的人,都將會獲得解脫;任何一個在佛塔附近能夠感受
到微風吹拂的人,都將會獲得解脫………」,佛塔以花崗石雕刻而成
,須彌座有五方佛及金剛力士護法,塔瓶內供奉金身的釋迦牟尼佛
回程路上,佛家童子坐臥在木化石旁,另有一番心境喔!!
回顧!!妙崇寺於76年規劃,96年殿宇圓成,傳統伽藍七堂的形式,
石雕的金剛護牆,內殿堂閣樓,蘊含豐富的顯密佛法教化意涵,
藝術美學(玉雕與景泰藍)發揮的淋漓盡致(光景泰藍在中國北京
製作就花了11年時間),將華藏世界莊嚴的圓滿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