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邦特富野這個名詞,早在30年前可是一種傳說,想去那裏不是簡單事,
如今交通發達,一天來回不成問題。
走阿里山到石倬轉彎走169縣道,一路好走,之前88水災後滿目瘡痍,
之後重建,道路變寬,景觀雖然改變不少,風景依舊迷人。
經過重建的達邦橋,穩固又堅實,看看兩側山壁崩落,可以想像
土石流威力 ,目前還可以看見這些裸露山壁滑石不斷,威脅依舊
再進入後看見特富野吊橋依舊存在,左側重建一座紅色特富野大橋。
特富野大橋上方, 很清晰可以瞧見阿里山公路上的芙谷峨長虹大橋,
這一座位在阿里山公路71公里處,在八八水災後重建,花了2億8千萬
歷時近三年才興建完成,橋長198公尺,橋面寬9公尺,是一座單跨半
穿越式鋼拱橋,造型極為優雅簡淨。
特富野吊橋目前大概做休閒用,橋面裝飾鄒族人圖騰,是特色之一。
在88水災時可是作為往達邦唯一道路,目前旁邊蓋了大橋,只能
提供遊客走走欣賞用途,也是不錯景點之一。
橋上欣賞特富野大橋雄姿,再見水災威力的可怕(河道變寬)。
特富野橋耗資1億3,361餘萬元,新橋採內縮式尼爾遜鋼拱橋方式興建
在2012年8月15日通車,難怪之前去時,道路是過河便路,如今
方便多了,也改善這裡的交通,讓通往達邦更為便利。
在轉彎處先走特富野,因為幾年前去時交通中斷,比較有吸引力
進入社區, 這樣的牌樓更吸引力吧!!
更有吸引力的是牆柱上那隻藍腹鷴,在藍天白雲下,顯得精神抖擻
這種鳥類大概這裡常見到,也只有這裡可以欣賞到,但要碰運氣了
偶然在森林步道中遇見,可要和她玩玩123木頭人,不然一動被驚覺到
就跑不見了,讓你搥胸不已,好不容易看見,又是那麼短暫時光。
走入特富野社區最明顯的就是男人集會所(kuba),這棟木造建築是女人
不可進入的場所 ,是部落舉行戰祭及驅鬼神時的地方。
之前會所旁櫻花盛開樣,現在應該謝了。
集會所前廣場是特富野戰祭(mayasvi)的地方,舉辦戰祭的原因主要
是慶祝出征凱旋,不過因為現在鄒族人已不再打仗,所以戰祭的意義
主要在請戰神降臨賜福,給予鄒族男子智慧與勇氣,並且將鄒族文化
代代傳承下去,以凝聚族人向心力。
整個儀式分成迎神祭、團結祭、送神祭、路祭及家祭。可惜不是當日
特富野的後山顯得蒼鬱雄偉,崩落的山谷總有些隱憂。
部落紅瓦屋在山林中更是顯眼。
本來此次目的是走特富野古道南側入口,尋尋走走逛了一圈
還是走回頭,真是歲月不留人,體力不足作罷!!惱人啦!!
留取青翠的山色,遙望阿里山脈也是一種享受。
回頭走達邦部落,發現達邦社區變得很現代,連圖書館重建後
外觀上幾乎看不出是圖書館模樣。
達邦國小牆面上有鄒族人圖樣,後面玉山更顯得原鄉部落。
國小平時是不開放的,怕是遊客會製造髒亂,不好處理。
這一棟是日警官舍,座落於達邦國民小學旁,為一日式建築,
造型典雅優美,日據時代是日本警察宿舍。
日治之時,鄒族人和日本關係良好,互稱兄弟,鄒族人稱日人為
『 maya』,達邦地區是日本人最早設立『番童教育所』的原住民部落,
是鄒族現代教育的濫觴;日警官舍是全台唯一位在原住民地區的
『別館』,用來招待前來視察的日本高階官員。
圖書館、鄉公所後方景觀。
這一棟建物很突兀,留在圖書館後方應該是有特殊意義,可惜,
當下沒標示也沒特意去了解,知道的前輩可告知一番。
後方可以說是整個部落的中心,集合遊客中心、圖書館、運動場等。
回程時在一個轉彎處突然看見夕陽下的曾文溪上游,群山擁簇下,
彎彎曲曲綿延不斷,青山嫵媚多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