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這一趟步道算是偶然,在台3線上烏山嶺一帶有一線的步道區,
可惜沒有體力和時間來探索,只能一處處區塊探索,上次的龍麟山
步道,這次換山尾埤步道。
說是山上有埤潭,還真是奇怪,低海拔山是沒有水源的,埤潭很
容易乾涸,所以,探訪這一處靜地變得神秘多了。
剛停好車,看到的幾乎都是果園,整山遍野,在果園處剛好一位
大哥整完地要上山去,說要順便給搭便車上山,再走走山尾埤,
這時候真是感到人間多有情啊!!
上山連彎了幾十彎,開車沒技術,還真沒辦法混生活,只羨慕
大哥的開車技術真好,好不容易看見指標,下車去走走吧!!
從指標上一路都是水泥路約200公尺上坡,旁邊護欄還做得有模有樣
,輕鬆走上還不時看見山下景觀。
可惜霧茫茫,南部塵霾太嚴重。
越上方視野越高,可惜還是一個樣霧茫茫。
沒多久看見山頂有涼亭,應該是制高點,沿石階梯走上,路邊
都是咖啡樹,可見社區還是有重視才整理的。
高聳的相思樹林依山而上,視野越來越好,涼風吹過,還真是舒服許多。
咖啡樹上的蠶寶寶脫殼而出剩下的殘骸。
走上階梯頂處,一處涼亭殘破不堪,還找不到地方歇腳,真是遺憾。
樹上掛了許多登山社的布條,我想他們也一樣會有一股失落感吧!!
但是從涼亭往外看去,這視野就不同了,大樹與鄰近山頭、村落
形成一幅美麗圖案,還有點讓人多想停一會兒。
看看來時路,想想看不見埤潭真不甘心,走下坡去,還真的
就在附近看見池塘一方。
沒標註清楚,叢草雜生,沒仔細找還可能溜過去。 真的是一方埤潭。
旁邊小路旁種植薑黃,走了過去還是果園,聽說直通烏山嶺步道
南端的青春嶺,可惜還是沒走了過去。
一路下坡回去,遠山依然翠綠蒼鬱,心情也較輕鬆,因為,這一趟路
那一池埤潭看見了,如願了。
地上心狀葉小草,以前還沒看見過,到底是何種名稱呢???
走回指標處,另一頭是烏石崎步道,順便走過去看看。
穿越樹叢林中,踏在乾葉地上沙沙作響,有點陰森森感覺。
穿了過去視野也可以看見山下村落。 可惜就在此處,小路被淹埋
在雜草林中,過不了也不想過了,因為這一帶真的太罕無人跡,
一路不見半個人。
回程路上欣賞路邊的馬尾草,長的還是英俊挺拔的,可惜
沒陽光照耀,不然,一定光耀奪目。
路上一處坍崩處,旁邊有落石,可見此處崩塌非常,要注意一下啦!!
一路皆是水泥路,彎過十幾彎,都是髮夾彎,下午山陰處走來,輕鬆自在。
回程再去看看木柵吊橋,怎麼又封橋呢??原來橋上木板腐朽,還在整治中。
木柵吊橋. 橋面位於高度約 130M 處, 橋長約 150 公尺。
回程就在台3線上,有清楚大石塊寫著山尾埤步道。
就在台三線391向東入口即是。
內門鄉古時稱為「羅漢門」內門,旗山鎮則為「羅漢門」外門,
內門鄉是鄰近鄉鎮的文教發源地,到處名勝古蹟和奇觀美景。
古文獻記載被改稱「羅漢門」之前,為雕題黑齒之社、蠻荒之村,
原本尚無地名,永曆十七年(一六六O),明末大學士太僕寺卿
沈光文先生,因不滿嗣王鄭經頻換其父之臣為政,乃作賦諷之,
幾遭不測,而變服為僧,逃抵羅漢門,結茅蘆教授生徒,過著
「逃禪漫學誦經文」的生涯,該處逐漸成為人文薈萃文化發祥地。